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自然复叠制冷循环系统应用领域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3-14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推广应用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4.2 推广应用 | 第15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R404a/CO_2制冷工质介绍 | 第16-22页 |
2.1 新型环保制冷剂的背景 | 第16页 |
2.2 R404a的物性分析 | 第16-17页 |
2.3 CO_2的物性分析 | 第17-19页 |
2.3.1 CO_2制冷剂优点 | 第17-19页 |
2.3.2 CO_2制冷剂缺点 | 第19页 |
2.4 国内外研究CO_2系统的现状 | 第19-20页 |
2.4.1 国外小型家用热水器的研究 | 第19页 |
2.4.2 国外汽车CO_2空调 | 第19页 |
2.4.3 国外中大型CO_2系统的研究 | 第19-20页 |
2.4.4 国内目前CO_2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2.5 CO_2的应用领域及作用 | 第20-22页 |
2.5.1 石油输送 | 第20-21页 |
2.5.2 海水淡化技术应用 | 第21页 |
2.5.3 商用热源 | 第21页 |
2.5.4 食品安全 | 第21-22页 |
第3章 R404a/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 | 第22-34页 |
3.1 复叠式制冷系统方案的确定 | 第22-27页 |
3.1.1 原始参数 | 第23-24页 |
3.1.2 R404a/CO_2循环原理图 | 第24-25页 |
3.1.3 高温级循环和低温级循环流程 | 第25-27页 |
3.2 R404a/CO_2复叠机组的特性 | 第27-28页 |
3.2.1 R404a/CO_2桶泵自身特点 | 第27页 |
3.2.2 机组主要性能指标 | 第27-28页 |
3.3 R404a/CO_2复叠制冷机组数学模型 | 第28-32页 |
3.3.1 CO_2低温级系统热力计算 | 第29-30页 |
3.3.2 R404a高温级系统热力参数计算 | 第30-32页 |
3.4 复叠制冷系统设计关键点和技术优势 | 第32-34页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工艺图表 | 第34-64页 |
4.1 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 第34-39页 |
4.1.1 工况确定 | 第34页 |
4.1.2 CO_2低温级系统热力计算 | 第34-37页 |
4.1.3 R404a高温级系统热力参数计算 | 第37-39页 |
4.2 冷风机的设计及选型 | 第39-45页 |
4.2.1 通风机的计算 | 第39-41页 |
4.2.2 蒸发器设计 | 第41-42页 |
4.2.3 翅片管换热器设计 | 第42-43页 |
4.2.4 冷风机的选型和校核 | 第43-45页 |
4.3 蒸发冷凝器(板式换热器)设计及选型 | 第45-48页 |
4.3.1 板式热交换器工作原理及优点 | 第45-46页 |
4.3.2 蒸发冷凝器的选型 | 第46页 |
4.3.3 蒸发冷凝器的设计计算 | 第46-47页 |
4.3.4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及校核 | 第47-48页 |
4.4 冷凝器设计及选型 | 第48-51页 |
4.4.1 工况确定 | 第48页 |
4.4.2 冷凝器的选择和计算 | 第48-50页 |
4.4.3 冷凝器的选型及校核 | 第50-51页 |
4.5 辅助设备的选型计算 | 第51-60页 |
4.5.1 CO_2低温级系统辅助设备计算和选型 | 第51-58页 |
4.5.2 R404a高温级系统辅助设备计算和选型 | 第58-60页 |
4.6 压缩机润滑油选择 | 第60-62页 |
4.6.1 压缩机润滑油选择原则 | 第60-61页 |
4.6.2 CO_2压缩机和R404a压缩机的润滑油选择 | 第61-62页 |
4.7 制冷设备和管道的保温 | 第62-64页 |
4.7.1 制冷设备和管道保温原则 | 第62页 |
4.7.2 CO_2低温级系统的保温 | 第62-6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4页 |
5.2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第64-65页 |
5.3 市场预测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