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6-19页 |
1.3.1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1.3.2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解读 | 第20-23页 |
2.1 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概念解读 | 第20-21页 |
2.1.1 农民工定义的涵义 | 第20页 |
2.1.2 新生代农民工的涵义 | 第20-21页 |
2.2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解读 | 第21-23页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 第21页 |
2.2.2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3-36页 |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 第23-27页 |
3.1.1 热衷进城务工,反感返乡务农 | 第23页 |
3.1.2 综合素质提高,求知欲望强烈 | 第23-24页 |
3.1.3 维权意识增强、消费观念转变 | 第24-26页 |
3.1.4 职业期望提高,执业技能偏低 | 第26-27页 |
3.2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3.2.1 政治参与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3.2.2 融入城市期望比较强烈 | 第28-29页 |
3.2.3 社交行为存在急功近利 | 第29-30页 |
3.2.4 精神生活贫乏无趣 | 第30-31页 |
3.3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 | 第31-36页 |
3.3.1 教育力度增强——均衡能力不足 | 第31-32页 |
3.3.2 教育资源丰富——使用效率不高 | 第32-33页 |
3.3.3 教育范围扩大——针对能力不强 | 第33-34页 |
3.3.4 受众思想活跃——教育途径单一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7页 |
4.1 管理制度方面 | 第36-39页 |
4.1.1 户籍制度不科学导致权利不够公平 | 第36-37页 |
4.1.2 社保制度不健全导致保障不够彻底 | 第37-38页 |
4.1.3 就业制度不合理导致地位不够对等 | 第38-39页 |
4.2 自身素质方面 | 第39-42页 |
4.2.1 职业技能欠缺 | 第39页 |
4.2.2 心理素质较差 | 第39-41页 |
4.2.3 法律意识淡薄 | 第41-42页 |
4.3 教育体系方面 | 第42-47页 |
4.3.1 政府引导相对滞后 | 第42-43页 |
4.3.2 教育主体划分含糊 | 第43-44页 |
4.3.3 教育队伍结构不健全 | 第44-45页 |
4.3.4 教育内容设置失衡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途径 | 第47-55页 |
5.1 外部教育环境:建立动态的外部教育机制 | 第47-50页 |
5.1.1 教育机构实施相互协调的联动教育 | 第47-48页 |
5.1.2 管理机构建立适合受众的合理制度 | 第48-50页 |
5.1.3 教育队伍实施兼职与专职人员协作 | 第50页 |
5.2 内部素质结构:优化受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 第50-52页 |
5.2.1 树立新生代农民工正确的价值观 | 第50-51页 |
5.2.2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政策认知度 | 第51页 |
5.2.3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活动 | 第51-52页 |
5.3 教育内容设置:构建切实的思政教育内容 | 第52-55页 |
5.3.1 以综合化为目标丰富教育内容 | 第52-53页 |
5.3.2 以人性化为要求开展心理辅导 | 第53页 |
5.3.3 以实用化为宗旨进行普法宣传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