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环糊精概述 | 第11-14页 |
1.1.1 环糊精的结构特征 | 第11页 |
1.1.2 环糊精的修饰 | 第11-12页 |
1.1.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分离机理 | 第12-13页 |
1.1.4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毛细管电色谱 | 第14-16页 |
1.2.1 毛细管电色谱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毛细管电色谱原理 | 第15-16页 |
1.3 毛细管电色谱柱 | 第16-19页 |
1.3.1 毛细管开管电色谱柱 | 第16页 |
1.3.2 毛细管填充电色谱柱 | 第16-17页 |
1.3.3 毛细管整体电色谱柱 | 第17-19页 |
1.4 手性物质及其拆分机理 | 第19-20页 |
1.4.1 手性物质 | 第19页 |
1.4.2 手性拆分机理 | 第19-20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2页 |
1.5.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2-28页 |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22-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丙烯胺-β-环糊精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1 6-OTs-β-环糊精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2 丙烯胺-β-环糊精的制备 | 第24页 |
2.3 丙烯胺-β-环糊精整体柱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1 毛细管内壁预处理 | 第24-25页 |
2.3.2 整体柱的制备 | 第25页 |
2.4 考察整体柱的制备条件 | 第25-26页 |
2.4.1 聚合反应温度 | 第25-26页 |
2.4.2 聚合反应时间 | 第26页 |
2.4.3 聚合反应物的比例 | 第26页 |
2.5 丙烯胺-β-环糊精整体柱的结构表征 | 第26页 |
2.5.1 聚合材料的红外表征 | 第26页 |
2.5.2 扫描电镜表征 | 第26页 |
2.6 最佳电色谱运行条件的选择 | 第26-27页 |
2.6.1 最佳运行 pH 值 | 第27页 |
2.6.2 最佳运行柱温 | 第27页 |
2.6.3 最佳运行电压 | 第27页 |
2.7 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7.1 配制不同 pH 值的缓冲溶液 | 第27页 |
2.7.2 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6页 |
3.1 考察整体柱的制备条件 | 第28-31页 |
3.1.1 聚合反应物的比例 | 第28-29页 |
3.1.2 聚合反应温度 | 第29-30页 |
3.1.3 聚合反应时间 | 第30-31页 |
3.2 丙烯胺-β-环糊精整体柱的表征 | 第31-32页 |
3.2.1 聚合材料的红外表征 | 第31-32页 |
3.2.2 扫描电镜表征 | 第32页 |
3.3 最佳电色谱运行条件的选择 | 第32-35页 |
3.3.1 最佳运行 pH 值 | 第32-33页 |
3.3.2 最佳运行柱温 | 第33-34页 |
3.3.3 最佳运行电压 | 第34页 |
3.3.4 苯丙氨酸的分离谱图 | 第34-35页 |
3.4 考察整体柱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35页 |
3.5 丙烯胺-β-环糊精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应用 | 第35-46页 |
3.5.1 拆分盐酸去甲苯福林对映体 | 第35-38页 |
3.5.2 拆分盐酸苄丝肼对映体 | 第38-40页 |
3.5.3 拆分头孢拉定对映体 | 第40-43页 |
3.5.4 拆分愈创甘油醚对映体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