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可能性应用于中国刑法研究
| 目录 | 第4-6页 |
| Contents | 第6-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期待可能性概述 | 第12-17页 |
| 一、期待可能性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14页 |
| (一) 癖马脱缰案 | 第12-13页 |
|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 | 第13-14页 |
| 二、期待可能性的内涵 | 第14-17页 |
| (一) 主客观相统一 | 第14-15页 |
| (二) 责任阻却事由 | 第15页 |
| (三) 关怀人性与保障人权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期待可能性应用于中国刑法的困境 | 第17-21页 |
| 一、价值冲突 | 第17-18页 |
| (一) 期待可能性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 第17-18页 |
| (二) 个案正义与社会正义 | 第18页 |
| 二、于法无据 | 第18-19页 |
| (一) 犯罪构成的差异 | 第18-19页 |
| (二) 自由裁量的限度 | 第19页 |
| 三、应用标准模糊 | 第19-21页 |
| (一) 应用标准学说 | 第19-20页 |
| (二) 法官的自由心证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期待可能性应用于中国刑法的必要性 | 第21-25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21-23页 |
| (一) 完善犯罪构成理论 | 第21-22页 |
| (二) 弘扬刑法理念 | 第22-23页 |
| (三) 理论解释作用 | 第23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23-25页 |
| (一) 弥补法律漏洞 | 第23-24页 |
| (二) 缓和社会矛盾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期待可能性应用于中国刑法的可行性 | 第25-32页 |
| 一、社会基础 | 第25-27页 |
| (一) 古代法制的理念认同 | 第25-26页 |
| (二) 尊重民心民意的执法理念 | 第26-27页 |
| 二、立法中的价值体现 | 第27-28页 |
| 三、司法判例的支持与推动 | 第28-30页 |
| 四、法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期待可能性应用于中国刑法的方式 | 第32-37页 |
| 一、加深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 二、应用于司法实践 | 第33-35页 |
| (一) 定罪阶段的罪过阻却要素 | 第33页 |
| (二) 结合法规的出罪理由 | 第33-34页 |
| (三) 诉讼过程中的辩护理由 | 第34-35页 |
| (四) 量刑过程中的酌定情节 | 第35页 |
| 三、促进立法完善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