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视频压缩编码基础 | 第13-20页 |
1.2.1 视频压缩的基本原理 | 第13-17页 |
1.2.2 视频编码技术发展简介 | 第17-20页 |
1.3 码率控制研究热点 | 第20-22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 第22页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2-26页 |
第2章 高性能视频编码(HEVC)标准及其码率控制技术 | 第26-58页 |
2.1 HEVC标准编码基础和编码框架 | 第26-38页 |
2.1.1 HEVC标准的编码框架及关键技术 | 第26-36页 |
2.1.2 HEVC的测试平台及编码端配置方案 | 第36-38页 |
2.2 码率控制技术 | 第38-54页 |
2.2.1 码率控制技术简介 | 第38-40页 |
2.2.2 率失真理论 | 第40-43页 |
2.2.3 码率控制中常见的率失真模型 | 第43-46页 |
2.2.4 HEVC典型提案中的码率控制算法 | 第46-54页 |
2.3 码率控制算法性能评价 | 第54-57页 |
2.3.1 码率控制误差 | 第54-55页 |
2.3.2 缓冲器状态 | 第55页 |
2.3.3 客观图像质量 | 第55-56页 |
2.3.4 图像质量波动 | 第56页 |
2.3.5 主观图像质量 | 第56-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码率控制中初始量化参数的估计 | 第58-76页 |
3.1 引言 | 第58-62页 |
3.2 典型初始量化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62-64页 |
3.3 图像复杂度的衡量方法 | 第64-65页 |
3.4 基于视频特性的初始量化参数计算方法 | 第65-68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3.5.1 实验配置 | 第68-70页 |
3.5.2 码率控制误差 | 第70-72页 |
3.5.3 图像质量 | 第72页 |
3.5.4 图像质量波动 | 第72-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基于航空视频内容的码率控制策略 | 第76-90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视频复杂度的衡量方法 | 第77-79页 |
4.3 基于航拍视频内容的目标比特分配方法 | 第79-82页 |
4.3.1 基于缓冲区状态的帧层目标比特分配 | 第79-80页 |
4.3.2 基于梯度的LCU层目标比特分配 | 第80-81页 |
4.3.3 获得QP及模型参数更新 | 第81页 |
4.3.4 算法流程 | 第81-82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2-88页 |
4.4.1 实验参数设置 | 第82-83页 |
4.4.2 缓冲区状态 | 第83-84页 |
4.4.3 瞬时码率准确性 | 第84页 |
4.4.4 码率控制误差 | 第84-85页 |
4.4.5 图像客观质量 | 第85-86页 |
4.4.6 图像主观质量 | 第86-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基于航空视频感兴趣区域的码率控制策略 | 第90-104页 |
5.1 引言 | 第90-92页 |
5.2 视觉注意机制 | 第92-94页 |
5.3 算法流程概述与预处理 | 第94-96页 |
5.4 基于感兴趣区域的无人机视频编码码率控制技术 | 第96-99页 |
5.4.1 感兴趣区域策略下帧层目标比特分配 | 第96-97页 |
5.4.2 感兴趣区域策略下LCU层目标比特分配 | 第97-99页 |
5.4.3 量化参数获取与模型参数更新 | 第99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9-103页 |
5.5.1 实验参数设置 | 第99-100页 |
5.5.2 码率控制误差 | 第100-101页 |
5.5.3 率失真性能对比 | 第101页 |
5.5.4 图像的主观质量 | 第101-102页 |
5.5.5 图像的客观质量 | 第102-10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0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20-122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