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智能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0页 |
1.1.2 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1.1.3 行业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8页 |
1.3.1 国外ITS体系框架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ITS体系框架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国内外ITS建设规划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4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1 重庆市ITS需求分析 | 第18页 |
1.4.2 重庆市ITS的体系框架 | 第18页 |
1.4.3 重庆市ITS建设规划模型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重庆市ITS需求分析 | 第21-36页 |
2.1 重庆市主要存在的交通问题 | 第21-22页 |
2.2 重庆市ITS功能需求 | 第22-24页 |
2.2.1 交通管理功能 | 第23页 |
2.2.2 交通监测功能 | 第23-24页 |
2.2.3 交通数据管理功能 | 第24页 |
2.2.4 交通决策支持功能 | 第24页 |
2.2.5 交通信息服务功能 | 第24页 |
2.3 重庆市ITS性能需求 | 第24-28页 |
2.3.1 安全可靠性 | 第25-26页 |
2.3.2 实用先进性 | 第26-27页 |
2.3.3 开放扩展性 | 第27页 |
2.3.4 准确有效性 | 第27-28页 |
2.4 重庆市ITS效益需求 | 第28-33页 |
2.4.1 安全效益需求 | 第28-29页 |
2.4.2 社会经济效益需求 | 第29-32页 |
2.4.3 环境效益需求 | 第32-33页 |
2.5 重庆市ITS风险需求 | 第33-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需求分析的重庆市ITS体系框架研究 | 第36-59页 |
3.1 ITS体系框架概述 | 第36-37页 |
3.1.1 用户服务 | 第36页 |
3.1.2 逻辑框架 | 第36页 |
3.1.3 物理框架 | 第36页 |
3.1.4 标准化 | 第36-37页 |
3.2 重庆市ITS体系框架总体设计 | 第37-39页 |
3.2.1 设计原则 | 第37页 |
3.2.2 设计流程 | 第37-38页 |
3.2.3 设计思路 | 第38-39页 |
3.3 重庆市ITS用户服务内容 | 第39-44页 |
3.3.1 重庆市ITS用户主体 | 第40-41页 |
3.3.2 重庆市ITS服务主体 | 第41-42页 |
3.3.3 重庆市ITS服务领域 | 第42-44页 |
3.4 重庆市ITS逻辑框架 | 第44-48页 |
3.5 重庆市ITS物理框架 | 第48-52页 |
3.5.1 近期物理框架 | 第48-49页 |
3.5.2 中远期物理框架 | 第49-52页 |
3.6 重庆市ITS通信系统 | 第52-54页 |
3.6.1 通信系统结构 | 第52-53页 |
3.6.2 对外通信网络系统结构 | 第53-54页 |
3.7 重庆市ITS标准体系 | 第54-58页 |
3.7.1 标准化建设思路 | 第54页 |
3.7.2 ITS相关标准规范 | 第54-5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重庆市ITS建设规划模型研究 | 第59-73页 |
4.1 ITS规划目标 | 第59-60页 |
4.1.1 规划总体目标 | 第59页 |
4.1.2 规划具体目标 | 第59-60页 |
4.2 ITS总体功能 | 第60-64页 |
4.3 ITS规划模型常用构建方法 | 第64-66页 |
4.3.1 层次分析法 | 第64页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64页 |
4.3.3 神经网络分析法 | 第64-65页 |
4.3.4 灰色关联度排序法 | 第65页 |
4.3.5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 | 第65页 |
4.3.6 采用TOPSIS法必要性分析 | 第65-66页 |
4.4 TOPSIS法规划建设模型 | 第66-69页 |
4.4.1 方案集 | 第66-67页 |
4.4.2 评价指标 | 第67页 |
4.4.3 TOPSIS法规划模型构建过程 | 第67-69页 |
4.5 层次分析法权重赋值 | 第69-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重庆市主城区ITS建设规划应用示范 | 第73-87页 |
5.1 重庆市主城区ITS升级改造工程规划目标 | 第73-74页 |
5.1.1 规划总体目标 | 第73页 |
5.1.2 近期规划具体目标 | 第73-74页 |
5.2 建设项目及投资匡算 | 第74-75页 |
5.3 层次分析法权重赋值 | 第75-78页 |
5.3.1 指标权重赋值层次结构模型 | 第75-76页 |
5.3.2 单层次间相对权重 | 第76-77页 |
5.3.3 组合层次相对权重 | 第77-78页 |
5.4 TOPSIS法确定ITS项目建设时序 | 第78-81页 |
5.4.1 决策矩阵 | 第78-79页 |
5.4.2 规范化决策矩阵 | 第79-80页 |
5.4.3 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 第80页 |
5.4.4 方案集A1的理想方案与负理想方案 | 第80页 |
5.4.5 计算相对贴近度 | 第80页 |
5.4.6 ITS项目方案集的建设时序 | 第80-81页 |
5.5 层次分析法确定ITS项目建设时序 | 第81-84页 |
5.5.1 层次结构模型 | 第81-82页 |
5.5.2 单层次相对权重 | 第82-83页 |
5.5.3 组合层次相对权重 | 第83-84页 |
5.5.4 ITS项目方案集的建设时序 | 第84页 |
5.6 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 第84-8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8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7页 |
6.2 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