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多相电机控制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多相电机矢量控制 | 第12页 |
1.2.2 多相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 第12-13页 |
1.2.3 多相逆变器脉宽调制方法 | 第13页 |
1.2.4 多相电机容错控制 | 第13页 |
1.2.5 多电平多相电机驱动系统 | 第13-14页 |
1.3 T型三电平逆变器特点分析 | 第14-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与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自然静止坐标系下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2.3 矢量空间解耦变换下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3.1 矢量空间解耦变换矩阵 | 第21-23页 |
2.3.2 电机数学模型解耦 | 第23-24页 |
2.4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 | 第24-27页 |
2.4.2 隐极式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 第25-26页 |
2.4.3 凸极式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T型三电平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研究 | 第29-53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T型三电平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构成 | 第29-30页 |
3.3 转矩和磁链观测器 | 第30-31页 |
3.3.1 基于电压模型的定子磁链观测器 | 第30页 |
3.3.2 基于电流模型的定子磁链观测器 | 第30-31页 |
3.3.3 转矩估计 | 第31页 |
3.4 电压矢量预测 | 第31-32页 |
3.5 基于双SVM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 第32-37页 |
3.5.1 系统构成 | 第32-33页 |
3.5.2 矢量空间解耦逆变换 | 第33页 |
3.5.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M)策略 | 第33-37页 |
3.6 基于VSD-SVM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 | 第37-43页 |
3.6.1 系统构成 | 第37-38页 |
3.6.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M)策略 | 第38-43页 |
3.7 实验验证 | 第43-50页 |
3.7.1 磁链观测器对比试验 | 第43-45页 |
3.7.2 基于简化SVM的直接转矩控制实验 | 第45-46页 |
3.7.3 基于双SVM的直接转矩控制实验 | 第46-48页 |
3.7.4 基于VSD-SVM的直接转矩控制实验 | 第48-50页 |
3.8 结论 | 第50-53页 |
第四章 T型三电平六相逆变器开关管开路故障容错控制研究 | 第53-65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基于双SVM的直接转矩控制下的T型三电平六相逆变器容错控制 | 第53-58页 |
4.2.1 故障下的电压空间矢量图 | 第53-54页 |
4.2.2 开关管S_(A1)/S_(A4)故障容错控制 | 第54页 |
4.2.3 开关管S_(A2)/S_(A3)故障容错控制 | 第54-55页 |
4.2.4 实验验证 | 第55-58页 |
4.3 基于VSD-SVM的直接转矩控制下的T型三电平六相逆变器容错控制 | 第58-63页 |
4.3.1 开关管S_(A1)/S_(A4)故障容错控制 | 第58-60页 |
4.3.2 开关管S_(A2)/S_(A3)故障容错控制 | 第60-61页 |
4.3.3 实验验证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缺相故障容错控制 | 第65-75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基于电压补偿的缺相故障容错控制 | 第65-70页 |
5.2.1 缺相故障分析 | 第65-67页 |
5.2.2 基于双SVM的直接转矩控制下的缺相故障容错控制 | 第67页 |
5.2.3 基于VSD-SVM的直接转矩控制下的缺相故障容错控制 | 第67-69页 |
5.2.4 实验验证 | 第69-70页 |
5.3 缺相故障混合容错控制 | 第70-73页 |
5.3.1 铜耗最小的电流约束条件 | 第70-71页 |
5.3.2 混合容错控制系统构成 | 第71-72页 |
5.3.3 实验验证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实验装置及参数 | 第83-85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