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鱼类早期资源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1.1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 第10-12页 |
1.1.2 鱼类早期资源生活史研究状况 | 第12-16页 |
1.1.3 鱼类早期形态发育阶段种类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 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长江口生态环境 | 第17-18页 |
1.2.2 虾虎鱼科鱼类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于16S rRNA基因对长江口虾虎鱼早期资源的种类鉴定 | 第20-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2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21-22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 | 第22-28页 |
2.2.1 序列比对 | 第22-24页 |
2.2.2 序列碱基信息分析 | 第24-26页 |
2.2.3 单倍型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长江口虾虎鱼早期资源系统分类的研究 | 第30-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 第30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30-31页 |
3.2 结果 | 第31-35页 |
3.2.1 16S rRNA基因的突变饱和分析 | 第31-32页 |
3.2.2 虾虎鱼科类群的分歧发生时间 | 第32页 |
3.2.3 遗传距离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2.4 长江口虾虎鱼科鱼类的分子系统树分析 | 第33-35页 |
3.3 讨论 | 第35-38页 |
第四章 长江口8种虾虎鱼科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分类鉴定 | 第38-47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4.1.2 形态记录方法 | 第39-40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4.2.1 阿部鲻虾虎鱼 | 第40-41页 |
4.2.2 斑尾刺虾虎鱼 | 第41页 |
4.2.3 睛尾蝌蚪虾虎鱼 | 第41-42页 |
4.2.4 拉氏狼牙虾虎鱼 | 第42-43页 |
4.2.5 青弹涂鱼 | 第43页 |
4.2.6 双带缟虾虎鱼 | 第43-44页 |
4.2.7 髭缟虾虎鱼 | 第44页 |
4.2.8 子陵吻虾虎鱼 | 第44-45页 |
4.2.9 简易检索表 | 第45页 |
4.3 讨论 | 第45-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