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流扬尘机理以及抑尘剂合成工艺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煤炭扬尘的危害 | 第11-14页 |
1.3 煤炭扬尘理论 | 第14-17页 |
1.3.1 静止起尘理论 | 第14-16页 |
1.3.2 动态扬尘理论 | 第16-17页 |
1.4 煤炭扬尘治理方法 | 第17-21页 |
1.4.1 润湿型化学抑尘剂 | 第17页 |
1.4.2 粘结型化学抑尘剂 | 第17-18页 |
1.4.3 凝聚型高分子化学抑尘剂 | 第18页 |
1.4.4 复合型化学抑尘剂 | 第18页 |
1.4.5 抑尘剂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6 化学抑尘剂应用及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煤流扬尘机理研究 | 第23-38页 |
2.1 煤流扬尘影响因素特征规律分析 | 第23-28页 |
2.1.1 煤流扬尘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1.2 动态煤流因子关联特征 | 第24-26页 |
2.1.3 因子影响规律的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2.2 煤流扬尘模拟试验装置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2.2.1 煤流扬尘模拟装置设计与安装 | 第28-30页 |
2.2.2 煤流模拟试验装置的基本参数 | 第30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30-32页 |
2.3.1 实验仪器、试剂 | 第30-31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7页 |
2.4.1 落流扬尘实验 | 第32-34页 |
2.4.2 平流扬尘实验 | 第34-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淀粉接枝丙烯酸聚合物合成工艺研究 | 第38-47页 |
3.1 实验内容 | 第38-41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3.1.2 实验技术路线 | 第39页 |
3.1.3 反应机理 | 第39-40页 |
3.1.4 合成步骤 | 第40-41页 |
3.2 合成工艺条件研究 | 第41-46页 |
3.2.1 反应温度对粘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2 单体用量对粘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3 引发剂用量对粘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4 中和度对粘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抑尘剂复配工艺研究 | 第47-53页 |
4.1 表面活性剂在抑尘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48-49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9页 |
4.3 抑尘剂的表征 | 第49页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4.1 聚合物对抑尘剂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2 X-100 对抑尘剂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 第53-63页 |
5.1 评价方法的提出 | 第53页 |
5.2 粉尘评价测试系统的开发 | 第53-55页 |
5.3 煤流抑尘剂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 第55-62页 |
5.3.1 现场应用试验步骤 | 第56页 |
5.3.2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分析 | 第56-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