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1章 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 第9-19页 |
1.1 国内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 第9-12页 |
1.1.1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产生及发展 | 第9-10页 |
1.1.2 国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 第10-12页 |
1.2 我国检察机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容 | 第12-14页 |
1.2.1 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范围 | 第12页 |
1.2.2 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 | 第12-14页 |
1.3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排除非法证据的主体 | 第14-19页 |
1.3.1 自侦案件概念及证据特点 | 第14-17页 |
1.3.2 自侦案件排除非法证据的主体 | 第17-19页 |
第2章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困境及原因 | 第19-31页 |
2.1 自侦案件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启动难 | 第19-20页 |
2.2 自侦案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困难 | 第20-24页 |
2.2.1 司法机关对非法证据的排除具有选择性 | 第20-22页 |
2.2.2 传统以口供为主的职务犯罪侦查方式 | 第22-24页 |
2.3 非法证据排除范围有限 | 第24-26页 |
2.3.1 非法证据种类涵盖不全 | 第24页 |
2.3.2 非法证据的界定标准不清 | 第24-25页 |
2.3.3 非法取证程度界定模糊 | 第25-26页 |
2.4 纪检监察部门收集的证据属性难以界定 | 第26-27页 |
2.5 相关配套制度运用困难 | 第27-31页 |
2.5.1 同步录音录像运用难 | 第27-28页 |
2.5.2 证人出庭作证难 | 第28-29页 |
2.5.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务操作细则缺失 | 第29-31页 |
第3章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出路 | 第31-39页 |
3.1 完善刑事司法理念和职务犯罪侦查模式 | 第31-33页 |
3.1.1 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 第31-32页 |
3.1.2 转变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方式 | 第32页 |
3.1.3 建立律师在场和沉默权制度 | 第32-33页 |
3.2 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排除范围 | 第33-34页 |
3.2.1 扩大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 | 第33页 |
3.2.2 明确非法取证的手段 | 第33-34页 |
3.2.3 明确非法证据的程度性标准 | 第34页 |
3.3 规范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程序的对接 | 第34-36页 |
3.3.1 把纪检监察取得的证据纳入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 | 第34-35页 |
3.3.2 完善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对接程序 | 第35页 |
3.3.3 整合反腐败机构的职能 | 第35-36页 |
3.4 明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程序 | 第36-37页 |
3.4.1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权利告知程序 | 第36页 |
3.4.2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庭前审查程序 | 第36-37页 |
3.4.3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的救济途径 | 第37页 |
3.5 健全有关配套制度 | 第37-39页 |
3.5.1 完善并严格执行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 第37-38页 |
3.5.2 完善证人及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