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5-16页 |
1.3.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垂直绿化理论综述 | 第17-28页 |
2.1 垂直绿化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垂直绿化的形式 | 第18-20页 |
2.2.1 墙面绿化 | 第18页 |
2.2.2 屋顶绿化 | 第18-19页 |
2.2.3 阳台、窗台绿化 | 第19页 |
2.2.4 棚架绿化 | 第19页 |
2.2.5 篱栏绿化 | 第19-20页 |
2.2.6 立交桥、天桥绿化 | 第20页 |
2.2.7 斜坡绿化 | 第20页 |
2.3 垂直绿化的效益 | 第20-25页 |
2.3.1 公共效益 | 第20-21页 |
2.3.2 私人效益 | 第21-22页 |
2.3.3 特定效益 | 第22-25页 |
2.4 垂直绿化技术 | 第25-26页 |
2.4.1 像素化绿墙 | 第25页 |
2.4.2 种植构件 | 第25页 |
2.4.3 挂装术 | 第25-26页 |
2.4.4 节水灌溉 | 第26页 |
2.4.5 垂直绿化的养护技术 | 第26页 |
2.5 垂直绿化的问题 | 第26-27页 |
2.5.1 垂直绿化推行受阻 | 第26页 |
2.5.2 垂直绿化技术有待完善 | 第26-27页 |
2.5.3 垂直绿化管护缺乏保障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沈阳市垂直绿化植物调查 | 第28-37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8页 |
3.2 调查范围 | 第28页 |
3.3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8页 |
3.4 垂直绿化应用植物种类调查 | 第28-36页 |
3.4.1 垂直绿化植物种类构成 | 第28-30页 |
3.4.2 分布与应用频度 | 第30-33页 |
3.4.3 分布与应用频度分析 | 第33-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对沈阳垂直绿化植物的评价 | 第37-53页 |
4.1 层次分析法 | 第37-38页 |
4.1.1 层次分析法的产生 | 第37页 |
4.1.2 层次分析法的概述 | 第37页 |
4.1.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4.2 层次分析法的方法步骤 | 第38-42页 |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8页 |
4.2.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38-39页 |
4.2.3 层次排序 | 第39-41页 |
4.2.4 Yaahp软件 | 第41-42页 |
4.3 垂直绿化景观综合评价分析 | 第42-52页 |
4.3.1 垂直绿化景观综合评价数据 | 第42-44页 |
4.3.2 构建指标体系 | 第44页 |
4.3.3 植物景观评价模型构建 | 第44-48页 |
4.3.4 垂直绿化植物景观评价的分析 | 第48-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6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建议 | 第54-55页 |
5.3 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