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2.1.1 邻避冲突 | 第18-19页 |
2.1.2 公众诉求 | 第19-20页 |
2.1.3 回应型政府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前馈控制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有关邻避冲突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24-32页 |
3.1 邻避冲突典型案例概述 | 第24-29页 |
3.1.1 福建厦门“PX”事件 | 第24-26页 |
3.1.2 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 | 第26-27页 |
3.1.3 四川什邡“钼铜”事件 | 第27-29页 |
3.2 典型案例对处置类似事件的启示 | 第29-32页 |
3.2.1 培育公众诉求的理性 | 第29-30页 |
3.2.2 增强政府回应的主动性 | 第30页 |
3.2.3 提升诉求回应的充分性 | 第30页 |
3.2.4 完善诉求回应监管机制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邻避冲突治理中公众诉求回应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4.1 诉求回应的前期准备不足 | 第32-33页 |
4.1.1 科普知识教育不全面 | 第32-33页 |
4.1.2 宣传引导力度不到位 | 第33页 |
4.2 诉求回应的及时主动性不够 | 第33-35页 |
4.2.1 对话沟通缺乏主动性 | 第33-34页 |
4.2.2 完善参与制度欠主动 | 第34-35页 |
4.3 公众诉求回应的充分性不够 | 第35-36页 |
4.3.1 诉求不能有效汇集 | 第35-36页 |
4.3.2 诉求回应效率低下 | 第36页 |
4.4 公众诉求回应的真实性不够 | 第36-37页 |
4.4.1 信息公开缺乏客观真诚 | 第36-37页 |
4.4.2 政策制定不能基于实情 | 第37页 |
4.5 公众诉求回应的规范性不强 | 第37-39页 |
4.5.1 缺乏配套法律法规约束 | 第37-38页 |
4.5.2 缺乏规范性的长效监管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提升邻避冲突治理中公众诉求的回应能力的对策 | 第39-47页 |
5.1 完善诉求回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 第39-40页 |
5.1.1 加强对公众科普知识的教育 | 第39-40页 |
5.1.2 加强积极正向的宣传引导 | 第40页 |
5.2 确保诉求回应的及时主动性 | 第40-42页 |
5.2.1 加强对话沟通的主动性 | 第41页 |
5.2.2 主动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第41-42页 |
5.3 增强公众诉求回应的充分性 | 第42-43页 |
5.3.1 构建有效的公众诉求汇集平台 | 第42-43页 |
5.3.2 提高公众诉求的回应手段和效率 | 第43页 |
5.4 提升公众诉求回应的真实性 | 第43-45页 |
5.4.1 确保信息公开的客观真诚 | 第43-44页 |
5.4.2 确保政策的制定基于实情 | 第44-45页 |
5.5 提高公众诉求回应的规范性 | 第45-47页 |
5.5.1 制定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 第45页 |
5.5.2 确保政府监管规范有效 | 第45-4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