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3-15页 |
·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2.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相关理论 | 第18-28页 |
·转型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界定 | 第18-20页 |
·立足于“转型期”的缘由 | 第18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内容 | 第18-20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界定 | 第20-21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特点 | 第20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方式的分类 | 第20-21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模式 | 第21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西方现代融资理论 | 第22-23页 |
·西方产权理论 | 第23-24页 |
·信息不对称的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国外农业合作社融资的经验介绍及启示 | 第25-28页 |
·传统合作社的融资经验 | 第25页 |
·“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融资经验 | 第25-26页 |
·以色列农业合作社的融资经验 | 第26页 |
·日本农协的融资实践 | 第26-27页 |
·国外农业合作社融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第27-28页 |
3 转型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分析 | 第28-34页 |
·转型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 第28-31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征 | 第29-31页 |
·转型时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现状及问题 | 第31-33页 |
·股权融资极其有限 | 第31-32页 |
·信贷融资的获得困难 | 第32页 |
·政府扶持力度但非常有限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4 转型期“双产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 | 第34-44页 |
·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双产权”的内涵及特点 | 第34-38页 |
·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特点 | 第34-36页 |
·转型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的适应性变迁 | 第36-38页 |
·转型时期“双产权”影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机理分析 | 第38-42页 |
·农地经营权流转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 | 第38-41页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与其股权融资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5 信息不对称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资困境的博弈分析 | 第44-49页 |
·缺乏约束机制的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44-46页 |
·模型的相关假设 | 第44页 |
·缺乏约束机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银行的动态博弈过程 | 第44-45页 |
·模型均衡分析 | 第45-46页 |
·引入约束机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银行动态博弈 | 第46-48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银行的博弈模型 | 第46-47页 |
·模型均衡分析 | 第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6 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境的思路 | 第49-53页 |
·改革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善合作社融资环境 | 第49-50页 |
·建立科学的农地价值评估体系 | 第49页 |
·建立规范的农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 | 第49-50页 |
·发展农地经营权流转合作社 | 第50页 |
·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 | 第50-51页 |
·清晰合作社的产权安排 | 第50-51页 |
·坚持注重资本投入的产权制度建设 | 第51页 |
·改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局面 | 第51-53页 |
7 结束语 | 第53-54页 |
·本文结论 | 第53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