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缓释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导论第10-15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0-11页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1-13页
     ·国内研究成果第11-12页
     ·国外研究成果第12-13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论文框架第14-15页
2 信用风险管理与缓释技术第15-26页
   ·信用风险的来源和经济后果第15-18页
     ·信用风险的来源第15-16页
     ·信用风险的经济后果第16-18页
   ·信用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第18-21页
     ·信用风险管理的原则第18-19页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第19-21页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内容第21-23页
   ·缓释技术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第23-26页
     ·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第23-24页
     ·资本要求的降低作用第24-26页
3 缓释技术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国际考察第26-40页
   ·国际上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发展第26-28页
   ·国际上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运用第28-37页
     ·香港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运用第28-30页
     ·欧洲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运用第30-32页
     ·澳大利亚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运用第32-33页
     ·新加坡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运用第33-34页
     ·国际上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运用第34-37页
   ·国际上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运用对我国的启示第37-40页
     ·强调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性第37页
     ·用抵押率要求控制价格风险第37-38页
     ·应当制定规则保证客观评估第38页
     ·价值评估考虑因素应该全面第38页
     ·对不同主体采用不同的标准第38页
     ·要把本国实际与规定相结合第38-39页
     ·控制风险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第39-40页
4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缓释技术运用的现状分析第40-47页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现状第40-41页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技术运用的进步第41-43页
     ·根据我国的实际制定监管指引第41-42页
     ·对不同主体实施了差异化管理第42页
     ·意识到抵押品动态监督重要性第42-43页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技术运用的不足第43-47页
     ·没有对第一还款来源加以重视第43页
     ·对授信中价格风险的控制不足第43-44页
     ·没有有效规则来保证客观评估第44页
     ·价值评估的考虑因素不够全面第44页
     ·银行没有有效地控制剩余风险第44-45页
     ·对实物抵押品的管理不够完善第45页
     ·信用衍生产品没有很好的发展第45-47页
5 完善缓释技术在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对策第47-55页
   ·商业银行应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性第47-48页
   ·对抵押率进行指引性要求控制价格风险第48-49页
   ·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以防止不客观评估第49页
   ·全面考虑各因素完善抵押品的价值评估第49-50页
   ·积极控制缓释工具可能带来的剩余风险第50-51页
   ·制定措施以完善对实物抵质押品的管理第51-53页
   ·控制风险促进信用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第53-55页
总结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研究
下一篇:储蓄投资金融转化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