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1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 规范分析方法 | 第10页 |
2. 实证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基本诉讼权利 | 第11-19页 |
(一) 语言、文字与诉讼 | 第11-13页 |
(二)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性 | 第13-15页 |
(三) 语言权利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诉讼语言文字权利 | 第15-19页 |
1. 语言权利概述 | 第15-17页 |
2. 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参与诉讼的权利与获得翻译权 | 第17-19页 |
二、法律中的少数民族诉讼语言文字权利 | 第19-24页 |
(一) 《宪法》中的规定 | 第19-20页 |
(二) 三大诉讼法 | 第20-21页 |
(三) 《民族区域自治法》 | 第21-22页 |
(四)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 第22-24页 |
三、我国少数民族诉讼语言文字权利保障的现状及缺陷 | 第24-32页 |
(一) 云南省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语言文字权的方式 | 第25-27页 |
1. 双语诉讼模式 | 第25-26页 |
2. 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审理模式 | 第26-27页 |
(二) 当地法检机关为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聘请翻译的程度 | 第27页 |
(三) 当地法检机关适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检察审判的情况 | 第27页 |
(四) 我国少数民族诉讼语言文字权利保护的缺陷及原因 | 第27-32页 |
1. 双语诉讼中存在的缺陷 | 第27-29页 |
2. 诉讼翻译存在的不足 | 第29-30页 |
3. 双语诉讼、翻译混乱的成因分析 | 第30-32页 |
四、对我国少数民族诉讼语言文字权利保障途径的探讨 | 第32-42页 |
(一) 合理建构双语检察官、法官“培选配”制度 | 第32-34页 |
1. 双语检察官、法官的培养 | 第32-33页 |
2. 双语检察官、法官的选拔 | 第33-34页 |
3. 双语检察官、法官的比配 | 第34页 |
(二) 明确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的义务 | 第34-36页 |
1. 告知解释义务 | 第34-35页 |
2. 明确未聘请翻译的责任 | 第35页 |
3. 适用当地通用少数民族语言检察、审判的义务 | 第35-36页 |
(三) 专门诉讼翻译机构的建立 | 第36-37页 |
(四) 明确专职诉讼翻译人员的资质、权利及义务 | 第37-40页 |
1. 诉讼翻译人员的资质 | 第37-38页 |
2. 诉讼翻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 第38-39页 |
3. 完善追责机制 | 第39-40页 |
(五) “录音判决”的设想 | 第40-42页 |
1. 录音判决有利于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更直观地了解案件裁决 | 第40-41页 |
2. 录音判决更易保存 | 第41页 |
3. 录音判决客观上的可能性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