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2.1 学术意义 | 第10-11页 |
1.2.2 法律制度意义 | 第11-12页 |
1.2.3 社会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4.1 国外文献 | 第13-14页 |
1.4.2 国内文献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劳动法地位的学术之争及评析 | 第17-27页 |
2.1 劳动法地位之争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18页 |
2.1.1 劳动法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 第17-18页 |
2.1.2 劳动法地位之争的产生及发展 | 第18页 |
2.2 劳动法地位的既存学说理论梳理 | 第18-23页 |
2.2.1 劳动法公法论 | 第18-20页 |
2.2.2 劳动法普通私法论 | 第20-21页 |
2.2.3 劳动法社会法论 | 第21-23页 |
2.3 劳动法地位既存学说得失性评价 | 第23-27页 |
2.3.1 劳动法公法论得失性评价 | 第23-24页 |
2.3.2 劳动法私法论得失性评价 | 第24-25页 |
2.3.3 劳动法社会法论得失性评价 | 第25-27页 |
第3章 劳动法特别私法地位证成 | 第27-39页 |
3.1 特别私法地位与普通私法论的联系与区别 | 第27-28页 |
3.2 劳动法属于私法领域的依据 | 第28-34页 |
3.2.1 劳动法属于私法的理论依据 | 第28-30页 |
3.2.2 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我国劳动法的私法地位 | 第30-31页 |
3.2.3 劳动法属于私法的历史依据 | 第31-32页 |
3.2.4 对比他国劳动立法分析我国劳动法私法地位 | 第32-34页 |
3.3 劳动法特别私法地位的具体体现 | 第34-39页 |
3.3.1 与民法比较体现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 | 第34-36页 |
3.3.2 公私法因素混合突出劳动法的特别私法性质 | 第36-37页 |
3.3.3 主体特殊突出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 | 第37-38页 |
3.3.4 法宗旨突出劳动法的特别私法地位 | 第38-39页 |
第4章 重构劳动法体系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9-48页 |
4.1 特别私法地位视角下的我国劳动法体系的构建 | 第39-43页 |
4.1.1 我国劳动法体系现状分析 | 第39-40页 |
4.1.2 基于特别私法地位的劳动法体系思考 | 第40-41页 |
4.1.3 完善劳动法体系的愿景规划 | 第41-43页 |
4.2 特别私法地位视角下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 | 第43-48页 |
4.2.1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问题 | 第43-45页 |
4.2.2 特别私法地位下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