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2页 |
1.1 玉米穗行数对产量的影响 | 第15页 |
1.2 玉米穗分化遗传研究 | 第15-16页 |
1.2.1 玉米穗分化过程 | 第15-16页 |
1.2.2 控制玉米穗发育的基因 | 第16页 |
1.3 数量性状位点 | 第16-18页 |
1.3.1 QTL定位的原理方法 | 第16-17页 |
1.3.2 常用QTL定位的作图群体 | 第17页 |
1.3.3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应用 | 第17-18页 |
1.4 穗行数遗传研究 | 第18-20页 |
1.4.1 玉米穗行数QTL定位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策略 | 第19页 |
1.4.3 QTL上位性互作效应及QTL与环境互作效应解析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1.5.2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主效QTL定位与效应验证 | 第22-30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田间试验设计及表型数据鉴定与统计 | 第22页 |
2.1.3 标记开发与基因型鉴定 | 第22页 |
2.1.4 QTL检测与遗传效应分析 | 第22-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2.1 F_(2:3)群体的初定位结果及主效QTL在回交群体中的效应验证 | 第23-24页 |
2.2.2 各区段穗行数表型分析 | 第24-25页 |
2.2.3 标记的开发与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25-26页 |
2.2.4 玉米穗行数QTL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2.2.5 穗行数QTL定位结果的验证 | 第28页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穗行数QTL互作与效应验证 | 第30-3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3.1.2 基因型鉴定 | 第30页 |
3.1.3 表型鉴定与统计分析 | 第30页 |
3.1.4 QTL检测与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3.2.1 不同环境下穗行数表型分析 | 第31页 |
3.2.2 不同QTL两两互作分析 | 第31-33页 |
3.2.3 穗行数QTL不同的组合之间互作分析 | 第33-37页 |
3.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穗行数QTL q KRN5.04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 第39-4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4.1.2 多态性标记筛选及基因型鉴定 | 第39页 |
4.1.3 表型鉴定 | 第39-40页 |
4.1.4 QTL检测 | 第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4.2.1 玉米穗行数的表型分析 | 第40页 |
4.2.2 多态性标记筛选 | 第40页 |
4.2.3 穗行数QTL定位结果的遗传效应分析及在回交群体中的验证 | 第40-42页 |
4.2.4 基于多个高代回交群体的玉米穗行数主效位点qKRN5.04定位 | 第42-43页 |
4.2.5 玉米穗行数主效位点qKRN5.04的精细定位 | 第43-44页 |
4.3 讨论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