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政策性银行及其监管的基础理论阐释 | 第14-23页 |
2.1 法律监管对象:政策性银行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5页 |
2.1.1 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 第15页 |
2.2 政策性银行的特殊功能与法律地位 | 第15-18页 |
2.2.1 政策性银行的特殊功能 | 第15-17页 |
2.2.2 政策性银行法律地位 | 第17-18页 |
2.3 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原理 | 第18-23页 |
2.3.1 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2 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 第19-21页 |
2.3.3 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与商业银行监管差异 | 第21-23页 |
第3章 国外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经验及借鉴 | 第23-28页 |
3.1 国外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分析 | 第23-26页 |
3.1.1 美国进出口银行法律监管 | 第23-25页 |
3.1.2 韩国进出口银行法律监管 | 第25页 |
3.1.3 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法律监管 | 第25-26页 |
3.2 国外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的借鉴 | 第26-28页 |
第4章 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 第28-36页 |
4.1 我国各政策性银行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4.1.1 农业发展银行 | 第28-29页 |
4.1.2 中国进出口银行 | 第29页 |
4.1.3 国家开发银行 | 第29-30页 |
4.2 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立法现状 | 第30-32页 |
4.2.1 法律规定 | 第30-31页 |
4.2.2 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 第31-32页 |
4.3 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4.3.1 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缺陷 | 第32-33页 |
4.3.2 监管主体分工不明确 | 第33页 |
4.3.3 监管方式欠科学 | 第33-34页 |
4.3.4 监管理念滞后 | 第34-36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之思考 | 第36-44页 |
5.1 明确政策性银行法律监管原则 | 第36-37页 |
5.2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银行条例 | 第37-38页 |
5.3 完善监管的具体法律制度 | 第38-44页 |
5.3.1 完善政策性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 第38-40页 |
5.3.2 明确监管主体及监管协调机制 | 第40-41页 |
5.3.3 制定科学的监管方式 | 第41-42页 |
5.3.4 明确监管内容 | 第42-43页 |
5.3.5 建立差异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管评价机制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