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斜坡西北部高庙湾区延9沉积相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侏罗系延安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3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33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2-17页 |
2.1.1 研究区构造背景 | 第12-13页 |
2.1.2 沉积盆地演化 | 第13-14页 |
2.1.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4-15页 |
2.1.4 油气成藏条件 | 第15-17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7-24页 |
2.2.1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 第17-19页 |
2.2.2 地层对比的方法 | 第19-24页 |
2.2.3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 | 第24页 |
2.3 构造特征 | 第24-26页 |
2.3.1 延 9~2亚组构造特征 | 第24-25页 |
2.3.2 延 9~1亚组构造特征 | 第25-26页 |
2.4 储层特征 | 第26-33页 |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6-27页 |
2.4.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7-28页 |
2.4.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2.4.4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29-33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 | 第33-47页 |
3.1 研究区古地貌研究 | 第33页 |
3.2 沉积相划分标志分析 | 第33-40页 |
3.2.1 岩性及岩石颜色标志 | 第34页 |
3.2.2 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3.2.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5-36页 |
3.2.4 粒度分析 | 第36-37页 |
3.2.5 测井特征 | 第37-40页 |
3.3 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40-41页 |
3.4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 | 第41-42页 |
3.4.1 河床亚相 | 第41-42页 |
3.4.2 河漫亚相 | 第42页 |
3.5 单井相分析 | 第42-43页 |
3.6 剖面相分析 | 第43-47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相带展布与沉积演化 | 第47-52页 |
4.1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7-49页 |
4.1.1 延 9~2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7页 |
4.1.2 延 9~1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7-49页 |
4.2 沉积模式研究 | 第49-52页 |
第五章 沉积相与油气富集关系 | 第52-62页 |
5.1 油藏特征 | 第52页 |
5.1.1 储层流体及性质 | 第52页 |
5.1.2 渗流物理特征 | 第52页 |
5.1.3 温度、压力特征 | 第52页 |
5.2 油藏分布特征 | 第52-59页 |
5.2.1 储层有效厚度确定 | 第52-54页 |
5.2.2 油藏分布特征 | 第54-59页 |
5.3 沉积相与油气富集关系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