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2 灌区的生态环境效应机理分析 | 第14-20页 |
2.1 生态环境理论概况 | 第14-16页 |
2.1.1 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系统 | 第14页 |
2.1.2 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系统 | 第14-15页 |
2.1.3 生态效应作用机理分析 | 第15-16页 |
2.2 灌区节水条件下主要生态环境效应影响 | 第16-18页 |
2.2.1 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 第16页 |
2.2.2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16页 |
2.2.3 对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4 对地表及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灌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 第18-20页 |
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4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2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3.1.2 气象条件 | 第20-21页 |
3.1.3 河流 | 第21-22页 |
3.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4页 |
4 滦河下游灌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节水条件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第24-28页 |
4.1 滦河下游灌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 第24页 |
4.2 滦河下游灌区节水条件下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第24-28页 |
4.2.1 对地下水的影响 | 第25页 |
4.2.2 对河道的影响 | 第25页 |
4.2.3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25页 |
4.2.4 对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 第25-26页 |
4.2.5 对河口及沿海生态的影响 | 第26-28页 |
5 节水灌溉对地下水动态影响 | 第28-38页 |
5.1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 第28-29页 |
5.1.1 理论研究 | 第28页 |
5.1.2 技术研究 | 第28-29页 |
5.2 节水灌溉条件下地下水均衡计算 | 第29-32页 |
5.2.1 地下水动态和均衡 | 第29页 |
5.2.2 地下水动态特性 | 第29-30页 |
5.2.3 滦河下游灌区节水灌溉后地下水位的变化 | 第30-32页 |
5.3 地下水动态变化 | 第32-38页 |
5.3.1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 第32-35页 |
5.3.2 地下水水质变化 | 第35-38页 |
6 基于生态环境影响的灌区节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52页 |
6.1 灌区节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6.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 第38页 |
6.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方法 | 第38-39页 |
6.2 基于生态环境影响的灌区节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9-40页 |
6.3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40-43页 |
6.4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评价法 | 第43-48页 |
6.4.1 模型的原理 | 第43-44页 |
6.4.2 模型计算步骤 | 第44页 |
6.4.3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的农业节水灌溉评价 | 第44-48页 |
6.5 基于模糊聚类的节水灌溉评价 | 第48-5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7.1 结论 | 第52页 |
7.2 展望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