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20页 |
0.1 淀粉样蛋白纤维及其相关疾病 | 第11-12页 |
0.2 溶菌酶及其淀粉样纤维 | 第12-14页 |
0.2.1 溶菌酶 | 第12-13页 |
0.2.2 鸡溶菌酶 | 第13-14页 |
0.3 抗纤维化小分子对淀粉样蛋白疾病治疗的研究 | 第14-15页 |
0.4 天然黄酮类小分子——桑色素 | 第15-16页 |
0.5 淀粉样蛋白纤维检测及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0.5.1 ThT荧光检测 | 第16-17页 |
0.5.2 ANS荧光检测 | 第17页 |
0.5.3 固有荧光检测 | 第17-18页 |
0.6 淀粉样纤维的形态变化观察及其毒性检测 | 第18页 |
0.6.1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18页 |
0.6.2 细胞毒性检测(MTT) | 第18页 |
0.7 计算机模拟 | 第18-19页 |
0.7.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8-19页 |
0.7.2 分子对接模拟 | 第19页 |
0.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1章 桑色素对鸡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 | 第20-2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1.1.1 材料及药品 | 第20页 |
1.1.2 试剂及配制 | 第20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1.2.1 鸡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培养 | 第21页 |
1.2.2 ThT荧光检测 | 第21页 |
1.2.3 ANS荧光检测 | 第21页 |
1.2.4 固有荧光检测 | 第21-22页 |
1.2.5 生物统计学数据处理 | 第22页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6页 |
1.3.1 利用ThT荧光检测桑色素对鸡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形成的影响 | 第22-24页 |
1.3.2 利用ANS荧光检测桑色素对鸡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形成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3 利用固有荧光检测桑色素对鸡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形成的影响 | 第25-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鸡溶菌酶纤维化的形态变化及其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27-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材料与药品 | 第27页 |
2.1.2 试剂及配制 | 第27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28页 |
2.2.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28-29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29-31页 |
2.3.2 细胞毒性检测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应用计算机模拟分析鸡溶菌酶与桑色素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第33-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1 计算机软件及其功能 | 第33页 |
3.1.2 实验模型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3.2.1 应用GROMACS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对鸡溶菌酶进行分析 | 第33-34页 |
3.2.2 应用AutoDock分子对接软件对桑色素小分子与鸡溶菌酶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 第34-3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3.3.1 在纤维形成条件下分子动力学模拟后鸡溶菌酶的结构变化 | 第35页 |
3.3.2 Autodock分子对接能量及表位分布的分析 | 第35-37页 |
3.3.3 最优结合表位 | 第37-40页 |
3.3.4 抑制机制分析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