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选题的缘由 | 第10页 |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3.3 存在的不足 | 第15页 |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地方政府规模适度化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6-25页 |
| 2.1 地方政府规模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 2.1.1 地方政府 | 第16页 |
| 2.1.2 地方政府规模 | 第16-17页 |
| 2.1.3 地方政府规模与地方政府效能的关系 | 第17页 |
| 2.1.4 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 2.2 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 2.2.1 治理的起源 | 第18页 |
| 2.2.2 治理的概念 | 第18页 |
| 2.2.3 治理的特点 | 第18-19页 |
| 2.2.4 中国语境下的治理 | 第19-20页 |
| 2.3 治理理论对构建地方政府适度规模的作用 | 第20-22页 |
| 2.3.1 国外的实践情况 | 第20-21页 |
| 2.3.2 对我们的启示 | 第21-22页 |
| 2.4 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适度规模的衡量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规模变迁及现状分析 | 第25-39页 |
| 3.1 我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历史变迁 | 第26-30页 |
| 3.1.1 简单精简阶段 | 第26-27页 |
| 3.1.2 综合调整阶段 | 第27-28页 |
| 3.1.3 规范接轨阶段 | 第28-29页 |
| 3.1.4 鼓励探索阶段 | 第29页 |
| 3.1.5 取得的成就 | 第29-30页 |
| 3.2 我国地方政府规模主要指标分析 | 第30-33页 |
| 3.2.1 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指标分析 | 第30-32页 |
| 3.2.2 财政供养系数分析 | 第32-33页 |
| 3.3 我国地方政府规模适度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 3.3.1 政府行政理念落后 | 第34页 |
| 3.3.2 政府职能过大且存在交叉 | 第34页 |
| 3.3.3 政府内部结构臃肿,配合效率不高 | 第34页 |
| 3.3.4 不够重视公民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发展缓慢 | 第34-35页 |
| 3.4 阻碍地方政府规模适度化的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 3.4.1 治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传统的“统治”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 第35-36页 |
| 3.4.2 治理主体单一,导致政府职能规模过大 | 第36-37页 |
| 3.4.3 治理结构落后,地方政府组织机构臃肿,部门间协调合作受限 | 第37页 |
| 3.4.4 治理助力不足,公民社会力量尚显薄弱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治理视角下构建适度地方政府规模的路径选择 | 第39-47页 |
| 4.1 创新治理理念、重塑公共责任,是优化地方政府规模的价值基础 | 第39-41页 |
| 4.1.1 责任政府理念 | 第39页 |
| 4.1.2 公正政府理念 | 第39-40页 |
| 4.1.3 效能政府理念 | 第40页 |
| 4.1.4 法治政府理念 | 第40-41页 |
| 4.1.5 服务政府理念 | 第41页 |
| 4.2 合理设置地方政府职能,是优化地方政府规模的先决条件 | 第41-43页 |
| 4.2.1 职能内部调整,厘清政府部门权责 | 第41-42页 |
| 4.2.2 职能外部转移,逐步向社会组织分权 | 第42-43页 |
| 4.3 优化地方政府工作流程,是优化地方政府规模的重要一环 | 第43-44页 |
| 4.3.1 调整政府组织,打造“扁平化”管理结构 | 第43页 |
| 4.3.2 降低部门协调配合成本,打造协调配合长效机制 | 第43-44页 |
| 4.3.3 建构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 | 第44页 |
| 4.4 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是优化地方政府规模的必由之路 | 第44-47页 |
| 4.4.1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 第45页 |
| 4.4.2 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引导,提高其建设能力 | 第45-46页 |
| 4.4.3 完善社会组织监管的法律体系 | 第46页 |
| 4.4.4 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