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大学生咨询辅导及其价值 | 第17-22页 |
(一) 大学生咨询辅导的内涵与特点 | 第17-19页 |
1. 大学生咨询辅导的内涵 | 第17-18页 |
2. 大学生咨询辅导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大学生咨询辅导的价值 | 第19-22页 |
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化发展 | 第20页 |
2. 改进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 | 第20-21页 |
3.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文化 | 第21-22页 |
二、大学生咨询辅导的主要类型 | 第22-28页 |
(一) 学业咨询辅导 | 第22-23页 |
(二) 人际关系咨询辅导 | 第23页 |
(三) 职业发展咨询辅导 | 第23-24页 |
(四) 日常生活咨询辅导 | 第24-25页 |
(五) 恋爱婚姻咨询辅导 | 第25页 |
(六) 心理健康咨询辅导 | 第25-26页 |
(七) 成功成才咨询辅导 | 第26-27页 |
(八) 特殊需要群体咨询辅导 | 第27-28页 |
三、大学生咨询辅导的原则方法 | 第28-34页 |
(一) 主体性原则 | 第28-29页 |
1. 教师和学生是咨询辅导活动的双重主体 | 第28-29页 |
2.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 | 第29页 |
(二) 互动原则 | 第29-30页 |
1. 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 | 第29-30页 |
2. 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生活场景 | 第30页 |
(三) 疏导性原则 | 第30-31页 |
1. 广开言路,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 第30页 |
2. 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因势利导 | 第30-31页 |
(四) 服务性原则 | 第31-32页 |
1. 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 第31页 |
2. 提供个性化服务 | 第31-32页 |
(五) 发展性原则 | 第32-34页 |
1.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指向 | 第32-33页 |
2. 大学生咨询辅导的内容、方式也要随时代进步而发展 | 第33-34页 |
四、大学生咨询辅导的基本方法 | 第34-46页 |
(一) 个别咨询的方法 | 第34-40页 |
1. 思想转化法 | 第34-36页 |
2. 心理疏导法 | 第36-37页 |
3. 行为指导法 | 第37-39页 |
4. 信息补充法 | 第39-40页 |
(二) 团体辅导的方法 | 第40-43页 |
1. 开设咨询辅导相关课程 | 第40-41页 |
2. 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 第41-42页 |
3. 进行团体矫正教育 | 第42-43页 |
(三) 网络咨询辅导的方法 | 第43-46页 |
1. 搭建网络咨询辅导学习平台 | 第43-44页 |
2. 开展网络个别咨询 | 第44-45页 |
3. 开展网络团体辅导 | 第45页 |
4. 健全网络咨询辅导的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