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关于品牌传播的研究 | 第13-17页 |
(一) 品牌传播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 国外关于品牌传播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 国内关于品牌传播的研究 | 第17页 |
二、关于教育品牌的传播研究 | 第17-19页 |
(一) 关于教育品牌的研究 | 第18页 |
(二) 关于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传播的研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20-21页 |
一、论文内容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21-22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一、远程教育平台 | 第23页 |
二、民营培训机构转战线上 | 第23-24页 |
三、互联网公司涉足在线教育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教育兴起的原因 | 第24-25页 |
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 | 第24页 |
二、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 | 第24页 |
三、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亟需解决 | 第24-25页 |
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 第25页 |
第三节 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 第25-26页 |
一、随时随地 | 第25页 |
二、个性化推荐 | 第25-26页 |
三、内容结构化、形式多样化 | 第26页 |
四、扁平化知识拼图,按需学习 | 第26页 |
五、互动性强 | 第26页 |
第四节 我国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分类 | 第26-29页 |
一、依据用户需求分类 | 第26-27页 |
二、依据主营业务分类 | 第27页 |
三、依据主要商业模式来分类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跟谁学””品牌传播的现状分析 | 第29-56页 |
第一节 “跟谁学”简介 | 第29-32页 |
一、“跟谁学”概况 | 第29页 |
二、“跟谁学”品牌传播的代表性 | 第29-32页 |
(一) 平台思维,整合中小教育培训机构 | 第30页 |
(二) 大数据思维,信息整合 | 第30-31页 |
(三) 粉丝思维,受众整合 | 第31页 |
(四) 用户思维,体验至上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基于5W理论的品牌传播现状分析 | 第32-56页 |
一、“跟谁学”现有的品牌形象 | 第32-33页 |
(一) “跟谁学”的品牌定位 | 第32-33页 |
(二) “跟谁学”的知名度较低 | 第33页 |
二、“跟谁学”的CIS战略 | 第33-37页 |
(一) 品牌理念:人人乐用的学习服务平台 | 第34页 |
(二) 员工素质:A+人才 | 第34-35页 |
(三) “跟谁学”的品牌识别系统 | 第35-37页 |
三、“内外兼修”的传播途径 | 第37-44页 |
(一) 发行内刊《“跟谁学”说》 | 第37-38页 |
(二) 线上线下结合的对外传播 | 第38-44页 |
四、“跟谁学”用户的特征分析 | 第44-50页 |
(一) 基本特征:主要用户年轻化 | 第45-47页 |
(二) 行为特征:学习时间碎片化 | 第47-49页 |
(三) 心理特征:多以辅助考试、提高技能为目的 | 第49-50页 |
五、“跟谁学”品牌传播的效果分析 | 第50-56页 |
(一) 认知层面:受众对“跟谁学”的浅层认知 | 第50-53页 |
(二) 情感层面:大多数受众看好“跟谁学”的发展 | 第53页 |
(三) 行为层面:少数受众在“跟谁学”上分享过自己的知识 | 第53-56页 |
第四章 互联网教育企业品牌传播的问题和策略研究 | 第56-66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品牌传播问题 | 第56-58页 |
一、成本约束下的品牌竞争弱势 | 第56页 |
二、运营人员缺乏品牌观念 | 第56-57页 |
三、重视品牌营销而轻视产品品质 | 第57-58页 |
四、品牌运营策略混乱 | 第58页 |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企业的品牌传播策略 | 第58-66页 |
一、科学的品牌传播体系规划 | 第58-60页 |
(一) 品牌定位,构建传播体系 | 第59页 |
(二) 组建专业团队,营造良好环境 | 第59-60页 |
(三) 选择合适的媒体,整合媒介资源 | 第60页 |
二、品牌个性化传播 | 第60-62页 |
(一) 产品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 | 第60-61页 |
(二) 个性化传播突出品牌特色 | 第61-62页 |
三、营销传播方式多样化 | 第62-66页 |
(一) 体验式营销吸引受众 | 第62页 |
(二) 口碑营销扩大品牌知名度 | 第62-63页 |
(三) 事件营销引起媒体关注 | 第63-64页 |
(四) 公益营销提升企业美誉度 | 第64页 |
(五) 危机公关及时处理风险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