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文献综述研究 | 第12-16页 |
(一) “迷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媒介使用与身份认同 | 第14-16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二) 深度访谈法 | 第16页 |
(三) 文献分析法和资料搜集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弹幕视频网站“迷群”的形成 | 第17-33页 |
第一节 何为“弹幕”? | 第17-23页 |
一、“弹幕”的起源 | 第17页 |
二、弹幕视频网站中的“弹幕” | 第17-19页 |
三、弹幕的特点 | 第19-23页 |
(一) 评论即时反馈 | 第19-21页 |
(二) 评论更具指向性 | 第21-23页 |
(三) 碎片化 | 第23页 |
第二节 我国弹幕视频网站概况 | 第23-33页 |
一、我国弹幕视频网站的产生与发展 | 第23-26页 |
二、作为弹幕视频网站的B站 | 第26-33页 |
第三章 作为个体的“迷”及其“自我认同” | 第33-57页 |
第一节 实践活动中寻求认同 | 第34-44页 |
一、信息分享 | 第34-38页 |
二、“二次创作” | 第38-42页 |
三、组织活动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我”是谁:理想自我与他者的互动 | 第44-50页 |
一、虚拟社区成就“理想”自我 | 第44-46页 |
二、“理想”自我与他者互动的统一 | 第46-50页 |
第三节 “自我”的发现与建构:“前台”与“后台”的身份转换 | 第50-57页 |
一、戈夫曼的“前台”与“后台” | 第51-52页 |
二、“前台”与“后台”相对独立 | 第52-53页 |
三、“后台”影响“前台” | 第53-57页 |
第四章 作为群体的“迷”及其“群体认同” | 第57-72页 |
第一节 划边界:与其他视频网站的区分 | 第57-64页 |
一、严格的准入机制 | 第57-59页 |
二、与同质网站的“区隔” | 第59-62页 |
三、营造认同感 | 第62-64页 |
第二节 作为亚文化群体的认同建构 | 第64-72页 |
一、“抵抗”中寻求“群体认同” | 第65-66页 |
二、对“迷文化”负面形象的抗争 | 第66-69页 |
三、“颠覆”与“收编” | 第69-72页 |
结语 网络社区与“迷群”的相互成就 | 第72-79页 |
一、网络社区成就网络“迷群” | 第73-76页 |
(一) 网络社区满足“迷群”信息需求 | 第73-74页 |
(二) 网络社区满足“迷群”共鸣需求 | 第74-75页 |
(三) 网络社区提供精神寄托和归属感 | 第75-76页 |
二、“迷群”成就网络社区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