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FDI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分布 | 第11-13页 |
1.2.2 政府财政行为与FDI区位选择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本文创新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本文创新 | 第16-17页 |
2 理论回顾与模型构建 | 第17-25页 |
2.1 FDI区位选择理论 | 第17-20页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7页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7-18页 |
2.1.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18页 |
2.1.4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 第18-19页 |
2.1.5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理论 | 第20-21页 |
2.2.1 蒂布特模型 | 第20页 |
2.2.2 Z-M模型 | 第20-21页 |
2.3 模型构建 | 第21-25页 |
2.3.1 模型假设 | 第21-22页 |
2.3.2 理论推导 | 第22-23页 |
2.3.3 模型结论与预测 | 第23-25页 |
3 地方财政竞争与中国吸收FDI的发展历程 | 第25-33页 |
3.1 中国吸收FDI的发展历程 | 第25-28页 |
3.1.1 中国吸收FDI的发展历史 | 第25-26页 |
3.1.2 中国吸收FDI的空间分布演变 | 第26-28页 |
3.2 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发展历史 | 第28-30页 |
3.2.1 地方政府竞争手段的发展历史 | 第28-29页 |
3.2.2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 第29-30页 |
3.3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30-33页 |
3.3.1 变量选择 | 第30-32页 |
3.3.2 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4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中国FDI空间分布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3-45页 |
4.1 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 | 第33-36页 |
4.1.1 SAR模型、SEM模型和SDM模型 | 第33-34页 |
4.1.2 模型检验 | 第34-36页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4.3 空间效应分解 | 第39-42页 |
4.3.1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 第39-40页 |
4.3.2 GDP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 第40-41页 |
4.3.3 财政支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 第41页 |
4.3.4 其他变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 第41-42页 |
4.4 税制改革对FDI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43-45页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45-4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5.2.1 加强区域间产业和经济互补 | 第46页 |
5.2.2 完善财政税收划分制度 | 第46-47页 |
5.2.3 扩大内需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