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7-3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3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4页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1.3.1 总体思路 | 第34-36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第2章 我国石油消费量与汽车保有量预测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第39-66页 |
2.1 石油消费量与汽车保有量预测的必要性与预测条件设定 | 第39-40页 |
2.1.1 石油消费量与汽车保有量预测的必要性 | 第39页 |
2.1.2 预测年限与预测情景设定 | 第39-40页 |
2.2 我国石油消费量预测 | 第40-45页 |
2.2.1 预测方法的选取 | 第40-41页 |
2.2.2 运用GM(1,1)模型对我国石油消费量预测 | 第41-45页 |
2.3 我国汽车保有量预测 | 第45-51页 |
2.3.1 预测方法的选取 | 第45-47页 |
2.3.2 运用Gompertz模型对乘用车保有量预测 | 第47-51页 |
2.4 预测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2.4.1 在基础情景下石油消费量与汽车保有量出现双激增 | 第51-52页 |
2.4.2 能源与环境约束加剧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迫切性 | 第52-53页 |
2.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3-65页 |
2.5.1 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 第53-55页 |
2.5.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第55-62页 |
2.5.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62-6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形成机理及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框架 | 第66-87页 |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征及风险含义的界定 | 第66-70页 |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特征 | 第66-68页 |
3.1.2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含义的界定 | 第68-70页 |
3.2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形成机理 | 第70-77页 |
3.2.1 新能源汽车产业内生性风险形成机理 | 第70-75页 |
3.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外生性风险形成机理 | 第75-77页 |
3.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的特点及现有识别与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 第77-82页 |
3.3.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的特点 | 第77-79页 |
3.3.2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与评价的难点 | 第79-81页 |
3.3.3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现有识别与评价的方法的局限性 | 第81-82页 |
3.4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目标及方法特征分析 | 第82-84页 |
3.4.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目标 | 第82-83页 |
3.4.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的特征分析 | 第83-84页 |
3.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框架 | 第84-86页 |
3.5.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框架 | 第84-85页 |
3.5.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框架分析 | 第85-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4章 基于风险源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 | 第87-119页 |
4.1 风险源概念的界定 | 第87页 |
4.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源初选指标体系 | 第87-90页 |
4.2.1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87-88页 |
4.2.2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初选指标体系构成 | 第88-90页 |
4.3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关键指标甄别与筛选 | 第90-101页 |
4.3.1 多重共线性 | 第90-91页 |
4.3.2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关键指标甄别 | 第91-99页 |
4.3.3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关键指标筛选 | 第99-101页 |
4.4 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指标分析 | 第101-111页 |
4.4.1 技术风险源 | 第101-104页 |
4.4.2 市场风险源 | 第104-107页 |
4.4.3 产业安全风险源 | 第107-109页 |
4.4.4 政策与环境风险源 | 第109-111页 |
4.5 基于风险因素交互关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 | 第111-118页 |
4.5.1 FIR风险分析模型框架及实施步骤 | 第111-114页 |
4.5.2 基于FIR风险分析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的识别 | 第114-11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5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 | 第119-136页 |
5.1 情景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运用思路 | 第119-123页 |
5.1.1 情景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19-120页 |
5.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识别框架 | 第120-123页 |
5.2 情景分析法实施程序 | 第123-124页 |
5.3 风险影响因子搜集与关键风险因素识别 | 第124-131页 |
5.3.1 风险因素搜集与问卷调查 | 第124-127页 |
5.3.2 调查数据分析与关键风险因素识别 | 第127-131页 |
5.4 情景变量确定和不确定轴面选择 | 第131-134页 |
5.4.1 情景变量确定 | 第131-132页 |
5.4.2 不确定轴面选择 | 第132-134页 |
5.5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情景开发与风险识别 | 第134-135页 |
5.5.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情景开发 | 第134页 |
5.5.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情景识别分析 | 第134-13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6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评价 | 第136-155页 |
6.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136-139页 |
6.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第136页 |
6.1.2 模糊综合评价法实施步骤 | 第136-139页 |
6.2 风险因素集和评语集确定 | 第139-140页 |
6.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40-144页 |
6.3.1 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原理 | 第140-142页 |
6.3.2 基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权重确定 | 第142-144页 |
6.4 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144-150页 |
6.4.1 基于风险矩阵的问卷数据处理 | 第145-148页 |
6.4.2 单因素评价 | 第148-150页 |
6.5 多因素模糊评价及综合评价 | 第150-152页 |
6.5.1 模糊合成评价 | 第150-152页 |
6.5.2 综合评价 | 第152页 |
6.6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52-15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7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控制对策与建议 | 第155-164页 |
7.1 充分发挥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风险规避中的总体协调作用 | 第155-156页 |
7.1.1 发挥国家级协调机构在产业风险规避中的作用 | 第155页 |
7.1.2 建立国家层面的产业风险预警与动态监测体系 | 第155页 |
7.1.3 建立全国性的产业风险信息共享平台 | 第155-156页 |
7.2 努力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风险 | 第156-158页 |
7.2.1 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导向 | 第156页 |
7.2.2 充分贯彻市场主导,政策引导的发展思路 | 第156-157页 |
7.2.3 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机制 | 第157-158页 |
7.3 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 第158-159页 |
7.3.1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 第158页 |
7.3.2 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 | 第158-159页 |
7.4 努力提升产业核心能力 | 第159-161页 |
7.4.1 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 第159页 |
7.4.2 加快产业标准化建设 | 第159-160页 |
7.4.3 做好技术和人才储备 | 第160-161页 |
7.4.4 建立全国性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 | 第161页 |
7.4.5 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品牌建设 | 第161页 |
7.5 加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软环境建设 | 第161-163页 |
7.5.1 文化环境建设 | 第161-162页 |
7.5.2 法律环境建设 | 第162-163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结论 | 第164-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个人简历 | 第181-182页 |
附录 | 第182-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