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水稻CCT家族基因功能验证,OsMADS3新等位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水稻CCT家族基因功能验证第13-64页
    1.前言第13-25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13-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2.1 CCT基因家族概述第14-18页
                1.2.1.1 CCT概念简介第14页
                1.2.1.2 CCT家族基因研究进展第14-18页
            1.2.2 植物开花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2.1 光周期与植物开花第18页
                1.2.2.2 水稻开花途径研究第18-19页
            1.2.3 水稻中抽穗期QTLs定位研究第19-20页
                1.2.3.1 QTL简介第19页
                1.2.3.2 水稻抽穗期QTL的研究第19-20页
            1.2.4 基因型分型技术的发展第20-21页
            1.2.5 关联分析第21-24页
                1.2.5.1 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21-23页
                1.2.5.2 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2 材料方法第25-33页
        2.1 材料第25-26页
            2.1.1 水稻资源和转化受体第25页
            2.1.2 遗传转化的载体第25页
            2.1.3 菌株第25-26页
        2.2 遗传转化方法第26页
        2.3 田间材料种植和对应性状考察第26页
        2.4 数据整理与作图第26-27页
            2.4.1 CCT结构域基因的分离与抽穗期QTL染色体共定位第26-27页
            2.4.2 CCT家族基因的系统发生树和表达热图的整合第27页
            2.4.3 统计本组其他成员所做CCT家族基因信息第27页
        2.5 CCT家族基因核酸多样性分析和关联分析第27页
            2.5.1 核酸多样性分析第27页
            2.5.2 关联分析第27页
        2.6 转基因拷贝数检测第27-28页
        2.7 细胞形态学观察第28页
        2.8 Os CCT01基因的表达模式检测第28页
        2.9 激素处理第28页
        2.10 亚细胞定位第28-29页
        2.11 短日照试验第29页
        2.12 节律性表达分析第29页
        2.13 DNA抽提第29-30页
        2.14 RNA的提取,RT-PCR和Realtime PCR第30-33页
    3. 结果和分析第33-60页
        3.1 比较CCT家族基因和抽穗期QTLs在基因组上的位置第33-36页
        3.2 水稻CCT家族基因成员的进化与表达第36-38页
        3.3 CCT家族基因的核酸多样性第38-40页
        3.4 CCT家族基因与抽穗期的关联分析第40-42页
        3.5 通过遗传转化进行CCT家族基因的功能验证第42-45页
        3.6 Os CCT01的转基因功能验证第45-49页
            3.6.1 Os CCT01的关联分析第45页
            3.6.2 超量表达Os CCT01导致中花11抽穗期延迟第45-48页
            3.6.3 双链抑制Os CCT01表达没有抽穗期差异第48-49页
        3.7 Os CCT01的表达模式第49-51页
        3.8 细胞形态学上观察超量Os CCT01后植株发育差异第51-52页
        3.9 激素处理第52-55页
        3.10 亚细胞定位第55-56页
        3.11 Os CCT01的节律性及其在光周期途径上的位置第56-60页
    4 讨论第60-64页
        4.1 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结合连锁分析提高功能基因鉴定的效率第60-61页
        4.2 关联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第61页
        4.3 CCT家族基因的自然选择第61-62页
        4.4 CCT家族更多具有开花效应的基因等待挖掘第62页
        4.5 Os CCT01基因影响植株发育第62-64页
第二章 Os MADS3新等位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第64-97页
    1 前言第64-73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64页
        1.2 文献综述第64-71页
            1.2.1 变异推动遗传育种第64-67页
                1.2.1.1 自然变异和诱发变异第64-65页
                1.2.1.2 自然突变的应用第65-66页
                1.2.1.3 诱发突变的应用第66-67页
            1.2.2 转座子在突变体库中的应用第67-69页
                1.2.2.1 转座子的类型与转座机制第67-68页
                1.2.2.2 突变体库的构建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第68页
                1.2.2.3 转座子基因的克隆第68-69页
            1.2.3 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第69-71页
                1.2.3.1 植物雄配子体发育研究历程第69页
                1.2.3.2 育性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69-71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71-7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73-79页
        2.1 研究材料第73页
        2.2 研究方法第73-79页
            2.2.1 材料种植和性状考察第73-74页
            2.2.2 DNA抽提、RNA抽提、RT-PCR和Realtime PCR的实验步骤同第一章第74页
            2.2.3 极端混合集团法初定位育性基因第74页
            2.2.4 基因型鉴定第74-75页
            2.2.5 连锁图构建第75页
            2.2.6 比较测序分析候选基因差异及分离侧翼序列第75-76页
            2.2.7 突变体中插入序列分析第76页
            2.2.8 育性基因Os MADS3的表达模式分析第76页
            2.2.9 保守基因Os MADS3的核酸多样性分析第76页
            2.2.10 近等基因系RI127c DNA芯片分析第76页
            2.2.11 RI127中广亲和基因S5的鉴定第76-7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9-94页
        3.1 RI127家系表型鉴定第79页
        3.2 遗传分析与突变基因初定位第79-80页
        3.3 比较测序确定控制育性性状的候选基因第80-81页
        3.4 插入突变分析第81-86页
            3.4.1 分离得到 1633 bp插入突变序列第81-82页
            3.4.2 1633 bp插入序列分析第82-86页
        3.5 Os MADS3在突变体中功能丧失第86-88页
            3.5.1 Os MADS3的表达模式第86-87页
            3.5.2 Os MADS3在突变体中丧失表达能力第87-88页
        3.6 近等基因系的芯片数据分析第88-90页
        3.7 Os MADS3的核酸多样性分析第90-91页
        3.8 RI127的广亲和性第91-94页
    4 讨论第94-97页
        4.1 反转座子插入导致了保守基因Os MADS3丧失功能第94-95页
        4.2 雄性不育系RI127S在轮回选择育种中的潜在价值第95-96页
        4.3 总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9页
附录Ⅰ第119-121页
附录Ⅱ第121-122页
附录Ⅲ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菌氧化锰的作用机理及生物锰氧化物的特性研究
下一篇:当代俄罗斯离婚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