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换气过程及增压匹配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OP2S发动机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1.2.1 OP2S发动机发展概况 | 第15-19页 |
1.2.2 OP2S发动机换气过程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3 OP2S发动机增压匹配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1.3.1 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2章 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分析 | 第31-57页 |
2.1 OP2S柴油机换气过程分析及评价 | 第31-36页 |
2.1.1 OP2S柴油机结构特点 | 第31-32页 |
2.1.2 OP2S柴油机换气过程分析 | 第32-35页 |
2.1.3 换气品质评价参数 | 第35-36页 |
2.2 换气品质与平均有效压力的关系 | 第36-40页 |
2.2.1 纯度与扫气效率的关系 | 第37-38页 |
2.2.2 扫气效率对平均有效压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3 给气比对平均有效压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 OP2S柴油机热力过程与流动分析 | 第40-50页 |
2.3.1 缸内热力过程分析 | 第40-46页 |
2.3.2 排气系统流动过程计算 | 第46-47页 |
2.3.3 废气涡轮增压系统计算 | 第47-50页 |
2.4 OP2S柴油机与增压器的匹配分析 | 第50-56页 |
2.4.1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 | 第50-52页 |
2.4.2 OP2S柴油机复合增压匹配理论分析 | 第52-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换气过程实验研究 | 第57-83页 |
3.1 OP2S柴油机实验平台 | 第57-59页 |
3.1.1 OP2S柴油机实验台架 | 第57-58页 |
3.1.2 OP2S柴油机进排气系统 | 第58-59页 |
3.2 换气品质参数测试方法与实验装置 | 第59-67页 |
3.2.1 扫气效率测试方法 | 第60页 |
3.2.2 示踪气体法的原理 | 第60-62页 |
3.2.3 扫气效率实验装置 | 第62-64页 |
3.2.4 换气品质参数测定 | 第64-66页 |
3.2.5 模型误差分析 | 第66-67页 |
3.3 OP2S柴油机换气品质影响规律研究 | 第67-73页 |
3.3.1 采集测量方法 | 第67页 |
3.3.2 测量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69页 |
3.3.3 压差对换气品质的影响 | 第69-70页 |
3.3.4 压差对捕获空气量的影响 | 第70-72页 |
3.3.5 OP2S柴油机扫气特性分析 | 第72-73页 |
3.4 OP2S柴油机耗气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 第73-82页 |
3.4.1 OP2S柴油机耗气特性 | 第73-78页 |
3.4.2 等效流量系数与曲轴转角的关系 | 第78-79页 |
3.4.3 扫气过程等效流量系数 | 第79-80页 |
3.4.4 排气压力对耗气特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3.4.5 绝热效率对耗气特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换气品质影响规律研究 | 第83-104页 |
4.1 缸内工作过程模型校核 | 第83-87页 |
4.1.1 模型等效假设 | 第83-84页 |
4.1.2 活塞运动规律及压缩比的校核 | 第84页 |
4.1.3 韦伯燃烧模型的校核 | 第84-86页 |
4.1.4 进排气模型的校核 | 第86页 |
4.1.5 仿真模型与实验的误差分析 | 第86-87页 |
4.2 扫气模型的建模和校验 | 第87-94页 |
4.2.1 理想扫气过程模型 | 第87-88页 |
4.2.2 换气过程状态参数 | 第88-90页 |
4.2.3 扫气曲线分析 | 第90-93页 |
4.2.4 扫气模型的验证 | 第93-94页 |
4.3 换气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94-97页 |
4.3.1 排气背压对换气品质的影响 | 第94-95页 |
4.3.2 过量空气系数对纯度的影响 | 第95-96页 |
4.3.3 转速对换气品质的影响 | 第96-97页 |
4.4 换气品质参数对缸内工作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97-103页 |
4.4.1 进排气压力对IMEP的影响 | 第97-99页 |
4.4.2 进排气压力对缸内封存量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4.3 给气比对IMEP和BSFC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4.4 捕获空燃比对IMEP的影响 | 第101页 |
4.4.5 OP2S柴油机机械增压匹配方法 | 第101-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5章 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机增压匹配仿真研究 | 第104-130页 |
5.1 OP2S柴油机与扫气泵匹配方法研究 | 第104-108页 |
5.1.1 OP2S柴油机外特性设计 | 第104页 |
5.1.2 机械增压匹配方案对比分析 | 第104-108页 |
5.2 废气能量分析及复合增压方案研究 | 第108-117页 |
5.2.1 废气能量及其利用 | 第108-110页 |
5.2.2 辅助扫气泵 | 第110-112页 |
5.2.3 复合增压结构分析 | 第112-113页 |
5.2.4 复合增压方案对比分析 | 第113-117页 |
5.3 可调复合增压匹配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 第117-121页 |
5.3.1 喷嘴环直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5.3.2 排气背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5.3.3 给气比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5.4 可调复合增压方案切换规律研究 | 第121-128页 |
5.4.1 涡轮增压模式边界分析 | 第122-125页 |
5.4.2 复合增压与机械增压模式切换边界分析 | 第125-127页 |
5.4.3 OP2S柴油机外特性预测 | 第127-12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30-133页 |
6.2 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6.3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42-143页 |
发表论文清单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