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 第23-3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2.1.1 财务风险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2 财务危机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2.2.1 科技含量低,技术水平落后 | 第25页 |
2.2.2 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25-26页 |
2.2.3 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缓慢 | 第26-27页 |
2.3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2.3.1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的外因 | 第27-29页 |
2.3.2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内因 | 第29-32页 |
3 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 第32-44页 |
3.1 样本的选取 | 第32-33页 |
3.1.1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3.1.2 样本选取的原则 | 第32-33页 |
3.1.3 样本数据 | 第33页 |
3.2 预警指标的选取 | 第33-38页 |
3.2.1 预警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3-34页 |
3.2.2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6页 |
3.2.3 预警指标体系 | 第36-38页 |
3.3 预警指标的筛选 | 第38-44页 |
3.3.1 正态分布检验 | 第38-40页 |
3.3.2 显著性检验 | 第40-44页 |
4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 | 第44-53页 |
4.1 财务预警模型建立的原理 | 第44-45页 |
4.1.1 因子模型 | 第44页 |
4.1.2 Logistic模型 | 第44-45页 |
4.2 因子分析 | 第45-49页 |
4.2.1 Kaiser-Meyer-Olkin和Squared Multiple Correlations检验 | 第46页 |
4.2.2 提取公因子 | 第46-49页 |
4.3 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及回判检验 | 第49-53页 |
4.3.1 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4.3.2 财务预警模型的回判检验 | 第51-53页 |
5 HB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 第53-59页 |
5.1 HB公司简介 | 第53页 |
5.2 HB公司财务风险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5.2.1 HB公司发展现状 | 第53-54页 |
5.2.3 HB公司存在的风险因素 | 第54-55页 |
5.3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HB公司的检验 | 第55-56页 |
5.4 HB公司财务风险控制 | 第56-59页 |
5.4.1 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 | 第57页 |
5.4.2 加强投资能力,控制投资风险 | 第57页 |
5.4.3 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多元化融资,加快资金周转 | 第57-59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A 样本选择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6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