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5-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非对称变形现象 | 第16-17页 |
1.3.2 非对称变形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1.3.3 非对称变形控制研究 | 第18-21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措施 | 第21-24页 |
1.5.1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2 采取的技术措施和办法 | 第22页 |
1.5.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深部巷道非对称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24-47页 |
2.1 岩性层位对巷道非对称变形特征的影响 | 第24-29页 |
2.1.1 岩性层位变化下的巷道变形特征 | 第24-29页 |
2.2 巷道非对称变形的不同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2.2.1 岩层倾角下的各水平 | 第29-30页 |
2.2.2 巷道埋深及地层侧向压力下的各水平 | 第30-31页 |
2.2.3 岩性层位下的各水平 | 第31页 |
2.2.4 各高宽比下的巷道模型 | 第31-32页 |
2.3 巷道非对称变形的正交设计 | 第32-35页 |
2.3.1 正交分析表的选取 | 第32-33页 |
2.3.2 正交试验表的设计 | 第33-34页 |
2.3.3 正交设计试验指标 | 第34-35页 |
2.4 巷道非对称变形的正交分析 | 第35-42页 |
2.4.1 巷道围岩表面总位移最大值正交分析 | 第36-37页 |
2.4.2 巷道表面水平位移正交分析 | 第37-38页 |
2.4.3 巷道表面垂直位移正交分析 | 第38-39页 |
2.4.4 巷道断面塑性比例正交分析 | 第39-42页 |
2.5 正交指标的非对称性分析 | 第42-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深部巷道非对称变形力学特征 | 第47-59页 |
3.1 非对性变形破坏分区 | 第47-48页 |
3.2 各分区非对性变形破坏机理 | 第48-50页 |
3.2.1 Ⅰ区岩体简化力学模型 | 第48-49页 |
3.2.2 Ⅱ、Ⅲ区岩体力学简化模型 | 第49-50页 |
3.2.3 Ⅳ区岩体力学简化模型 | 第50页 |
3.2.4 Ⅴ和Ⅵ区岩体力学简化模型 | 第50页 |
3.3 各变形分区破坏机理验证 | 第50-53页 |
3.3.1 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3.3.2 模型变形分区力学模型验证 | 第51-53页 |
3.4 各变形分区应力解析 | 第53-57页 |
3.4.1 Ⅱ区、Ⅲ区岩体应力解析 | 第53-54页 |
3.4.2 Ⅰ区岩体梁力学解析 | 第54-56页 |
3.4.3 Ⅳ区岩体梁力学解析 | 第56-57页 |
3.4.4 Ⅴ区、Ⅵ区岩体梁力学解析 | 第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工业性研究 | 第59-75页 |
4.1 工程背景 | 第59-63页 |
4.1.1 矿井地质概况 | 第59-63页 |
4.2 原支护方案下的巷道非对称变形特征 | 第63-66页 |
4.2.1 未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参照 | 第63页 |
4.2.2 现有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变形 | 第63-66页 |
4.3 优化方案 | 第66-73页 |
4.3.1 改变U型钢棚棚距时支护情况 | 第66-68页 |
4.3.2 巷道底板锚固时围岩支护情况 | 第68-70页 |
4.3.3 封闭U型钢棚反底拱支护下巷道围岩支护情况 | 第70-73页 |
4.4 支护改进技术比较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结论 | 第75-7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5.2 不足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