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赋权法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12-14页 |
(一)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二) 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系统重要性银行及其识别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一、系统重要性银行概念 | 第16-17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系统重要性银行现有识别方法及其评价 | 第22-32页 |
一、市场法 | 第22-24页 |
(一) 网络分析法 | 第22-23页 |
(二) 市场模型法 | 第23-24页 |
二、指标法 | 第24-25页 |
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评估方法 | 第25-28页 |
四、各国货币当局评估方法 | 第28-29页 |
五、对现有识别方法的评价 | 第29-32页 |
第四章 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一种新的赋权方法 | 第32-42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32页 |
二、模型构建 | 第32-42页 |
(一) 指标选取 | 第32-35页 |
(二)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识别方法设计 | 第35-42页 |
第五章 新方法在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中的运用 | 第42-56页 |
一、权重的测算 | 第42-44页 |
二、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确定 | 第44-49页 |
三、识别效果评价 | 第49-56页 |
(一) 与平均权重法的比较 | 第51-53页 |
(二) 与主观赋权法—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的比较 | 第53-54页 |
(三) 与客观赋权法—熵值法的比较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监管建议 | 第56-60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