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肝癌的治疗概况 | 第11-12页 |
1.2 植物多糖的抗肿瘤机制 | 第12-15页 |
1.2.1 细胞毒作用 | 第12页 |
1.2.2 对肿瘤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 | 第12页 |
1.2.3 影响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 第12-13页 |
1.2.4 调节机体自身免疫功能 | 第13-14页 |
1.2.5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转移 | 第14页 |
1.2.6 对转移相关基因的调控 | 第14页 |
1.2.7 抗氧化 | 第14-15页 |
1.2.8 升高白细胞数量 | 第15页 |
1.3 山慈菇的功效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治疗脑瘤、神经胶质瘤 | 第16页 |
1.3.2 治疗银屑病 | 第16页 |
1.3.3 治疗痤疮 | 第16页 |
1.3.4 治疗脂肪肝 | 第16-17页 |
1.3.5 治疗乳腺增生 | 第17页 |
1.3.6 治疗痛风 | 第17页 |
1.3.7 降血压 | 第17-18页 |
1.3.8 治疗结节性红斑 | 第18页 |
1.3.9 抗肿瘤 | 第18页 |
1.4 牛膝多糖的功效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1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9页 |
1.4.2 治疗关节炎 | 第19页 |
1.4.3 缓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 第19-20页 |
1.4.4 治疗哮喘 | 第20页 |
1.4.5 降低血糖 | 第20页 |
1.4.6 抗肿瘤 | 第20页 |
1.4.7 抗凝血、活血化瘀 | 第20-21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山慈菇多糖对腹水型H22肝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 第23-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1.2 癌细胞 | 第23页 |
2.1.3 山慈菇多糖 | 第23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1.5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制备细胞悬液 | 第24页 |
2.2.2 细胞的传代 | 第24-25页 |
2.2.3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2.3.1 腹水型H22肝癌小鼠生存状态观 | 第25页 |
2.3.2 山慈菇多糖对腹水型H22肝癌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3 讨论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不同剂量的山慈菇多糖对实体瘤H22肝癌小鼠的肿瘤生长、脏器指数、IL-2、TNFA的影响 | 第28-36页 |
3.1 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28-30页 |
3.1.1 材料、设备 | 第28-29页 |
3.1.2 方法 | 第29-30页 |
3.2 结果 | 第30-33页 |
3.2.1 山慈菇多糖对各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2 山慈菇多糖对各组小鼠给药后体重及瘤质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山慈菇多糖对各组生存状态的影响 | 第32页 |
3.2.4 山慈菇多糖对H22肝癌小鼠抑瘤率、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5 山慈菇多糖对H22实体瘤小鼠IL-2、TNFa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3.3 讨论 | 第33-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山慈菇多糖、牛膝多糖对实体瘤H22肝癌小鼠抗肿瘤作用 | 第36-42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36页 |
4.2 分组及剂量 | 第36页 |
4.3 结果统计 | 第36页 |
4.4 结果 | 第36-42页 |
4.4.1 山慈菇多糖、牛膝多糖对小鼠体重、肿瘤生长曲线、抑瘤率、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36-40页 |
4.4.2 讨论 | 第40页 |
4.4.3 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山慈菇多糖、牛膝多糖对实体瘤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2-45页 |
5.1 材料、方法 | 第42页 |
5.2 结果 | 第42-43页 |
5.3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形态 | 第43-44页 |
5.4 讨论 | 第44页 |
5.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山慈菇多糖、牛膝多糖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组织BCL-2、P53蛋白表达影响 | 第45-49页 |
6.1 材料、方法 | 第45页 |
6.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P53的蛋白表达 | 第45-49页 |
6.2.1 SABC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 | 第46页 |
6.2.2 SABC法检测p53蛋白表达 | 第46-47页 |
6.2.3 讨论 | 第47页 |
6.2.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第49-50页 |
7.1 结论 | 第49页 |
7.2 本试验的亮点 | 第49页 |
7.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