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苎麻的饲用价值 | 第10-11页 |
1.2 苎麻饲用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苎麻的起源及其资源区域划分 | 第12-15页 |
1.3.1 苎麻种质资源的起源和分类 | 第12-13页 |
1.3.2 苎麻属植物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1.3.3 苎麻的产区划分及品种分布 | 第14-15页 |
1.4 苎麻饲用核心种质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核心种质构建的原理 | 第15-16页 |
1.4.2 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论述 | 第16-17页 |
1.4.3 苎麻饲用核心种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论述 | 第18-20页 |
1.5.1 数据收集整理 | 第18页 |
1.5.2 收集数据分组 | 第18-19页 |
1.5.3 样品抽样策略 | 第19页 |
1.5.4 核心种质的有效性检验 | 第19-20页 |
1.5.5 核心种质的管理与利用 | 第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7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7.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苎麻饲用初级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 第22-30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2.1.1 材料和数据 | 第22页 |
2.1.2 农艺性状调查的方法 | 第22-23页 |
2.1.3 取样策略及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 第23页 |
2.1.4 核心种质的评价鉴定 | 第23-24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2.2.1 第一层筛选结果与分析 | 第24页 |
2.2.2 第二层筛选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2.2.3 第三层筛选结果和分析 | 第25页 |
2.2.4 苎麻原种质与核心种质来源地分布情况统计 | 第25-27页 |
2.2.5 核心种质和原种质的遗传参数 | 第27-28页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2.3.1 抽样比例的确定 | 第28页 |
2.3.2 核心库的作用相对于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28-30页 |
第3章 203份苎麻饲用种质资源EST-SSR多态性标记聚类分析 | 第30-45页 |
3.1 材料 | 第30-3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3.2.1 DNA提取 | 第31-32页 |
3.2.2 EST-SSR PCR引物扩增 | 第32页 |
3.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2-33页 |
3.2.4 染色、漂洗和显影 | 第33页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33-44页 |
3.3.1 EST-SSR位点分布特点 | 第33-34页 |
3.3.2 引物位点多态性指数 | 第34-35页 |
3.3.3 203份苎麻饲用核心种质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35页 |
3.3.4 203份苎麻饲用核心种质资源的分子聚类分析 | 第35-40页 |
3.3.5 203份苎麻饲用核心种质资源的综合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 第40-43页 |
3.3.6 农艺性状聚类结果和分子聚类结果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4章 苎麻饲用高产优质种质鉴定评价及筛选 | 第45-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4.1.1 试验地介绍 | 第45页 |
4.1.2 试验材料来源及测定方法 | 第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4.2.1 种质性状鉴定评价 | 第45-46页 |
4.2.2 种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4.2.3 高产饲用苎麻种质资源筛选 | 第47-48页 |
4.2.4 优质饲用苎麻种质资源筛选 | 第48-49页 |
4.2.5 高产优质饲用苎麻种质资源筛选 | 第49-50页 |
4.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5.1 论文结论 | 第51页 |
5.2 创新点 | 第51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表一 苎麻饲用核心种质排列好对照表 | 第57-60页 |
附表二 核心种质相似性系数表格 | 第60-65页 |
附图 | 第6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