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纠错编码的合并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1.2 移动视频技术与e MBMS | 第14-16页 |
1.3 前向纠错技术 | 第16-19页 |
1.3.1 物理层前向纠错 | 第16-17页 |
1.3.2 删除信道及其应用 | 第17-18页 |
1.3.3 应用层前向纠错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前向纠错码 | 第20-38页 |
2.1 物理层前向纠错码 | 第20-23页 |
2.1.1 线性分组码 | 第20-22页 |
2.1.2 BCH码 | 第22-23页 |
2.2 应用层前向纠错码 | 第23-36页 |
2.2.1 LDPC码相关技术研究 | 第24-32页 |
2.2.2 数字喷泉码 | 第32-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联合纠错问题模型 | 第38-44页 |
3.1 联合纠错问题描述 | 第38页 |
3.2 联合纠错数学模型 | 第38-41页 |
3.2.1 基于比特信息的联合纠错模型 | 第38-39页 |
3.2.2 基于软比特信息的联合纠错模型 | 第39-41页 |
3.3 联合纠错模型与前向纠错模型的关系 | 第41-42页 |
3.3.1 联合纠错与物理层前向纠错 | 第41页 |
3.3.2 联合纠错与应用层前向纠错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联合纠错中的理论界限 | 第44-58页 |
4.1 包头传输策略 | 第44页 |
4.2 码长n的理论界限 | 第44-54页 |
4.2.1 理想情况下的译码概率 | 第45-48页 |
4.2.2 实际应用中的译码概率 | 第48-50页 |
4.2.3 译码概率的对比及码长n的理论界 | 第50-51页 |
4.2.4 实验仿真 | 第51-54页 |
4.3 联合纠错中的码率要求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联合纠错中的合并算法 | 第58-68页 |
5.1 LWE与联合纠错 | 第58-61页 |
5.1.1 LWE问题 | 第58-59页 |
5.1.2 Bounded-LWE问题 | 第59-61页 |
5.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联合纠错算法 | 第61-65页 |
5.2.1 最小二乘法 | 第61页 |
5.2.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译码算法 | 第61-64页 |
5.2.3 数值仿真 | 第64-65页 |
5.3 基于确定性生成矩阵的联合纠错方案框架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