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分子器件 | 第11-13页 |
1.3 分子器件材料的候选者 | 第13-15页 |
1.3.1 石墨烯 | 第13页 |
1.3.2 有机小分子 | 第13页 |
1.3.3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 | 第13-14页 |
1.3.4 黑磷与蓝磷 | 第14-15页 |
1.4 新型分子器件性质 | 第15-17页 |
1.4.1 负微分电阻效应 | 第15-16页 |
1.4.2 整流效应 | 第16-17页 |
1.4.3 分子导线 | 第17页 |
1.5 热电材料 | 第17-21页 |
1.5.1 半导体纳米线 | 第18-19页 |
1.5.2 二维层状材料 | 第19-20页 |
1.5.3 低维量子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方法 | 第21-31页 |
2.1 价电子近似 | 第21页 |
2.2 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21页 |
2.3 Hartree-Fock近似 | 第21-22页 |
2.4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2-23页 |
2.4.1. 交换关联能 | 第23页 |
2.5 格林函数方法 | 第23-25页 |
2.6 器件的输运性质 | 第25-27页 |
2.7 Stark效应 | 第27页 |
2.8 热电优值计算 | 第27-28页 |
2.9 第一性原理计算所用软件 | 第28-29页 |
2.9.1 Atomistix Tookit (ATK) | 第28-29页 |
2.9.2 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 (VASP) | 第29页 |
2.10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9-31页 |
第3章 蓝磷纳米带中巨斯塔克效应和电子输运性质研究 | 第31-40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器件模型与计算 | 第32-33页 |
3.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蓝磷纳米带的热电性能研究及调控 | 第40-47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