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 第10-13页 |
(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和特征 | 第10-12页 |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具备了普通民事诉讼的一般特征 | 第11页 |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的本质区别 | 第11-12页 |
(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价值之所在 | 第12-13页 |
1. 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利益 | 第12页 |
2.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 第12-13页 |
3. 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 第13页 |
二、德国和法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考察 | 第13-16页 |
(一) 德国和法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 | 第13-14页 |
1. 法国式诉讼模式 | 第13-14页 |
2. 德国诉讼模式 | 第14页 |
(二) 法国和德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 第14-16页 |
1. 在刑事损害救济途径上 | 第15页 |
2. 在赔偿范围上 | 第15页 |
3. 国家补偿制度规定上 | 第15-16页 |
三、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历史沿革及立法现状 | 第16-17页 |
(一)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16页 |
(二)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现状 | 第16-17页 |
四、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7-25页 |
(一) 受传统“重刑轻民”思想的影响,限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17-19页 |
1. 过于强调公权的保护而忽视私权的保护 | 第17-18页 |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没有把精神损害纳入受案范围 | 第18页 |
3. 对受害人经济损失救济途径的规定存在法律冲突 | 第18-19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格主体适用混乱 | 第19-20页 |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主体不明确 | 第19页 |
2. 司法实践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主体适用范围过窄 | 第19-20页 |
(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过窄且混乱 | 第20-22页 |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过于狭窄 | 第20-21页 |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混乱 | 第21-22页 |
(四)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存在“执行难”问题 | 第22-23页 |
1. 被告人无能力执行 | 第22-23页 |
2. 被告人有能力赔偿却躲避执行 | 第23页 |
(五) 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没有建立 | 第23-24页 |
(六) 刑事和解法律规定笼统,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平衡 | 第24-25页 |
五、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完善 | 第25-38页 |
(一) 转变重刑轻民观念,确立“刑民并重”的理念 | 第25-27页 |
1. 从立法上确立“刑民并重”的理念 | 第25-26页 |
2. 司法实践要转变重刑轻民观念 | 第26-27页 |
(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的完善 | 第27-28页 |
1. 简单的无争议的民事赔偿案件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赔偿损失 | 第27页 |
2. 复杂、有争议的民事赔偿案件另行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 第27页 |
3. 扩大单独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受案范围 | 第27-28页 |
(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格主体的完善 | 第28-29页 |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主体的完善 | 第28页 |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主体的完善 | 第28-29页 |
(四)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完善 | 第29-30页 |
1. 明确物质损失的范畴,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列入物质损失范畴 | 第29页 |
2. 增加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 第29-30页 |
(五)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问题的完善 | 第30-33页 |
1. 建立完善被告人财产查明、附卷移送、财产保全及先予执行制度 | 第30-31页 |
2. 加大调解力度,正确处理刑罚与赔偿的关系 | 第31-32页 |
3. 建立监狱劳动报酬履行赔偿义务制度 | 第32-33页 |
(六)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第33-35页 |
1. 制定合适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必要性 | 第33-34页 |
2. 我国在被害人补偿制度上的实践与探索 | 第34-35页 |
3.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内容和范围的完善 | 第35页 |
(七) 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解量刑均衡规范 | 第35-38页 |
1. 发挥好刑事和解的平衡作用 | 第35-37页 |
2. 引入诉辩交易制度,加强检察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和解量刑建议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