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引言 | 第13-20页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4-17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4-15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0.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7页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0.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18-20页 |
0.4.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0.4.2 研究不足 | 第18-20页 |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的财政实现机理 | 第20-28页 |
1.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 | 第20-21页 |
1.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20页 |
1.1.2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 | 第20-21页 |
1.2 产城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 第21-23页 |
1.2.1 产城融合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2.2 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 | 第22页 |
1.2.3 产城融合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的作用体现 | 第22-23页 |
1.3 产城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1.3.1 区位理论 | 第23-24页 |
1.3.2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4页 |
1.3.3 产城一体化理论 | 第24-25页 |
1.4 财政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原理 | 第25-28页 |
1.4.1 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 第25页 |
1.4.2 财政在产城融合过程中的职能定位 | 第25-26页 |
1.4.3 财政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 | 第26-28页 |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 第28-39页 |
2.1 产业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2.1.1 产业布局情况 | 第28页 |
2.1.2 产业结构调整态势 | 第28-29页 |
2.1.3 产业技术水平 | 第29-31页 |
2.2 城镇化建设格局 | 第31-35页 |
2.2.1 城镇化总体格局 | 第31-32页 |
2.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32-33页 |
2.2.3 人口结构演化 | 第33-34页 |
2.2.4 城镇环境保护 | 第34-35页 |
2.3 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成就 | 第35-39页 |
2.3.1 城镇化进程加快 | 第35页 |
2.3.2 产业基础逐步增强 | 第35-37页 |
2.3.3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 第37页 |
2.3.4 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 第37-39页 |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产城融合度的综合评价 | 第39-55页 |
3.1 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2页 |
3.1.1 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9页 |
3.1.2 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说明与指标设计 | 第39-41页 |
3.1.3 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意义 | 第41-42页 |
3.2 山东省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 | 第42-51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3.2.2 产城融合度测量模型 | 第42-44页 |
3.2.3 山东省各市产城融合度测算及分类 | 第44-50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3 山东省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3.3.1 滞后的城镇化进程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 第51-52页 |
3.3.2 孱弱的产业支撑功能限制城镇化发展基础 | 第52-53页 |
3.3.3 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降低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 第53-54页 |
3.3.4 资源的刚性约束突增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 | 第54-55页 |
4 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55-63页 |
4.1 国外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 | 第55-58页 |
4.1.1 德国鲁尔区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 第55-56页 |
4.1.2 美国尔湾市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 第56-57页 |
4.1.3 英国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 第57-58页 |
4.2 国内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 | 第58-60页 |
4.2.1 广东佛山北滘镇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措施与效果 | 第58-59页 |
4.2.2 成都蒲江县寿安镇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措施与效果 | 第59-60页 |
4.2.3 江苏江阴璜土镇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措施与效果 | 第60页 |
4.3 国内外财政支持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60-63页 |
4.3.1 财政扶持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建设 | 第60-61页 |
4.3.2 财政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61页 |
4.3.3 财政加强技术资本的引进和开发 | 第61-62页 |
4.3.4 财政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弥补市场失灵 | 第62-63页 |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产城融合发展的财政实现路径 | 第63-75页 |
5.1 巩固产城融合的经济关联:加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 | 第63-67页 |
5.1.1 优先扶持主导产业发展 | 第63-64页 |
5.1.2 优化城市产业集群 | 第64-66页 |
5.1.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 第66-67页 |
5.2 强化产城融合的城市承载:优化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结构 | 第67-70页 |
5.2.1 完善提高城市服务功能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67-68页 |
5.2.2 注重彰显城市生活品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发展 | 第68-69页 |
5.2.3 提升突出城市特色的文化内涵 | 第69-70页 |
5.2.4 营造宜居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 | 第70页 |
5.3 夯实产城融合的产业根基:加强财政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 第70-72页 |
5.3.1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水平 | 第70-71页 |
5.3.2 促进生产要素合理布局 | 第71页 |
5.3.3 鼓励人口的自由流动 | 第71-72页 |
5.4 优化产城融合的宏观环境:健全财政配套措施与技术支撑 | 第72-75页 |
5.4.1 拓宽财政融资渠道 | 第72-73页 |
5.4.2 协调政府间财政利益分配 | 第73页 |
5.4.3 增强对财政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管水平 | 第73-74页 |
5.4.4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74-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