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8-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2 所用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3 研究逻辑框架 | 第20-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33页 |
2.1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2-28页 |
2.1.1 系统动力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 第22-27页 |
2.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27-28页 |
2.2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及模型研究 | 第28-32页 |
2.2.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第28-29页 |
2.2.2 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 第29-31页 |
2.2.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基于系统动力学海洋陆源污染总量控制模拟可行性分析 | 第33-40页 |
3.1 系统动力学应用及方法 | 第33-38页 |
3.1.1 系统动力学在海洋污染控制机制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3.1.2 海洋陆源污染排污总量模拟与预测方法 | 第34-38页 |
3.2 海洋陆源污染总量控制模型理论依据 | 第38-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海洋陆源污染总量模拟系统模型构建及仿真分析 | 第40-61页 |
4.1 海洋陆源污染现状与原因 | 第40-46页 |
4.1.1 海洋陆源污染现状分析 | 第40-43页 |
4.1.2 海洋陆源污染产生原因 | 第43-46页 |
4.2 海洋陆源污染总量控制模型构建 | 第46-56页 |
4.2.1 建模思想 | 第46页 |
4.2.2 因果关系图 | 第46-49页 |
4.2.3 系统流程图 | 第49页 |
4.2.4 模型方程 | 第49-50页 |
4.2.5 结构分析图 | 第50-51页 |
4.2.6 参数确定 | 第51-54页 |
4.2.7 参数灵敏度及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54-56页 |
4.3 海洋陆源污染控制决策方案设定及对比分析 | 第56-60页 |
4.3.1 控制并降低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单位陆地产业排污系数 | 第56-57页 |
4.3.2 提高技术投资比例,促进技术贡献率增长 | 第57-58页 |
4.3.3 提高总量控制贡献率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海洋陆源污染排污主体控制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61-70页 |
5.1 环境监管部门与企业的排污博弈模型 | 第62-66页 |
5.1.1 纳什均衡博弈模型假设及分析 | 第62-64页 |
5.1.2 改进的博弈模型对陆源污染控制的启示 | 第64-66页 |
5.2 多个企业排污博弈模型 | 第66-69页 |
5.2.1 博弈模型假设及博弈过程 | 第66-67页 |
5.2.2 模型检验及对陆源污染控制的启示 | 第67-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海洋陆源污染控制对策 | 第70-77页 |
6.1 明确政府政策导向性 | 第70-72页 |
6.1.1 以政府政策差异化为主,同时提高政策执行的持久性 | 第70页 |
6.1.2 以政府政策稳定性为主,同时提高政策调控性和执行度 | 第70-72页 |
6.2 改变末端监管和点源污染防治为主的传统治理模式 | 第72-74页 |
6.2.1 加强陆源污染源头控制,严格产业审批制度 | 第72-73页 |
6.2.2 加强陆源污染综合整治,实现点、线、面污染全面防治 | 第73页 |
6.2.3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实行奖罚并举制度 | 第73-74页 |
6.3 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和控制海洋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 | 第74-75页 |
6.4 拓宽海洋陆源污染治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资金支持渠道 | 第75-7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7.2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