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特色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第12-22页 |
一、传统治理模式到现代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12-14页 |
(一)传统治理模式的历史形成 | 第12-13页 |
(二)现代治理模式的兴起 | 第13-14页 |
二、公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一)公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主体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公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背景 | 第16页 |
(三)公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价值 | 第16-17页 |
(四)公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 第17-18页 |
三、法治化相关概念的剖析 | 第18-22页 |
(一)国家法治化的内涵 | 第18-20页 |
(二)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涵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发展 | 第22-26页 |
一、压制型法——社会管制 | 第22-23页 |
二、自治型法——社会管理 | 第23-24页 |
三、回应型法——社会治理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模式的社会基础以及面临问题 | 第26-30页 |
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模式的社会基础 | 第26-28页 |
二、面临障碍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法治化实践路径—以公众参与社区治理为例 | 第30-43页 |
一、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法治化内涵 | 第30-32页 |
二、我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 | 第32-35页 |
(一)参与率较低 | 第33-34页 |
(二)以非政治性参与为主 | 第34页 |
(三)参与形式单一 | 第34-35页 |
三、我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一)内在动力机制不足 | 第35-36页 |
(二)公民参与的外在动力机制薄弱 | 第36-37页 |
(三)其它体制性障碍 | 第37-38页 |
四、关于公众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探索与思考 | 第38-43页 |
(一)立法角度 | 第39-40页 |
(二)完善制度化环境 | 第40-42页 |
(三)科学定位居委会角色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