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供销管理论文

基于顾客参与的汽车服务链价值共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研究的重要性第10-11页
        1.1.2 研究的学术价值第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2-1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页
        1.3.2 技术路线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1.4.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论文结构第15-18页
第二章 理论探讨第18-30页
    2.1 服务链相关理论第18-20页
        2.1.1 服务链的概念第18-19页
        2.1.2 汽车服务链的概念第19-20页
    2.2 顾客参与相关理论第20-24页
        2.2.1 顾客参与的概念第20-21页
        2.2.2 顾客参与水平第21-23页
        2.2.3 顾客参与维度第23-24页
    2.3 价值共创相关理论第24-29页
        2.3.1 价值共创的概念第24-26页
        2.3.2 顾客是价值共同创造者第26-28页
        2.3.3 价值共创的维度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汽车服务链价值共创模型构建研究第30-42页
    3.1 研究过程设计第30-31页
    3.2 汽车服务链顾客参与分析第31-35页
        3.2.1 汽车服务链服务项目分析第31-33页
        3.2.2 汽车服务链服务流程分析第33-35页
    3.3 顾客和企业对价值共创的认知分析第35-37页
        3.3.1 顾客和企业对价值共创的认知差距第35页
        3.3.2 汽车服务链价值共创的基本构成要素第35-37页
    3.4 汽车服务链的开放程度分析第37-39页
        3.4.1 汽车服务链的初步了解第37页
        3.4.2 服务链的开放程度与价值共创第37-39页
    3.5 构建汽车服务链价值共创概念模型第39-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汽车服务链价值共创测量与调查第42-56页
    4.1 顾客参与价值共创实证研究第42-46页
        4.1.1 顾客参与的定义与测量第42-44页
        4.1.2 价值共创的定义与测量第44-46页
    4.2 量表的确定与形成第46-48页
        4.2.1 内容效度和可读性的检验第46-47页
        4.2.2 预调查量表的形成第47-48页
    4.3 问卷调查第48-53页
        4.3.1 预调查数据分析方法第48-49页
        4.3.2 预测试数据分析结果第49-52页
        4.3.3 正式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第52-53页
    4.4 汽车服务链开放程度分析研究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汽车服务链价值共创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第56-72页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6-58页
        5.1.1 顾客参与价值共创问卷描述分析第56-57页
        5.1.2 企业价值共创问卷描述分析第57-58页
    5.2 顾客参与的相关分析第58-61页
        5.2.1 顾客参与的信效度分析第58-59页
        5.2.2 相关分析第59-61页
    5.3 顾客和企业价值共创认知差距分析第61-66页
        5.3.1 顾客价值共创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第61-62页
        5.3.2 企业价值共创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第62-63页
        5.3.3 顾客和企业对价值共创的认知差距实证分析第63-66页
    5.4 结果讨论第66-70页
        5.4.1 顾客参与和价值共创第66-68页
        5.4.2 顾客和企业对价值共创的认知第68-69页
        5.4.3 汽车服务链的开放程度对价值共创的影响第69-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研究结论和启示第72-73页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附录A第80-85页
附录B第85-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玄武岩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断裂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X公司基于O2O模式的社区服务平台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