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毫米波空心波束天线的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空心波束天线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2 空心波束天线的基本原理 | 第14-26页 |
| 2.1 天线的基础知识 | 第14-17页 |
| 2.1.1 天线的方向性函数与方向图 | 第14-15页 |
| 2.1.2 天线的方向性系数与增益 | 第15-16页 |
| 2.1.3 天线阻抗与驻波比 | 第16-17页 |
| 2.1.4 天线带宽 | 第17页 |
| 2.2 空心波束天线设计原理 | 第17-19页 |
| 2.2.1 空心波束天线形成原理 | 第17-18页 |
| 2.2.2 空心波束天线设计方法 | 第18-19页 |
| 2.3 空心波束天线最大方向性推导 | 第19-26页 |
| 2.3.1 同幅同相面源计算 | 第19-22页 |
| 2.3.2 同幅不同相的面源 | 第22-23页 |
| 2.3.3 场径向对称的圆口径辐射场 | 第23-26页 |
| 3 Ka波段宽带波导空心波束天线设计 | 第26-54页 |
| 3.1 波导理论 | 第26-34页 |
| 3.1.1 矩形波导理论 | 第26-29页 |
| 3.1.2 同轴波导 | 第29-30页 |
| 3.1.3 圆波导理论 | 第30-34页 |
| 3.2 脊波导理论 | 第34-36页 |
| 3.2.1 脊波导的主模的截止波长 | 第35-36页 |
| 3.2.2 脊波导的主模的特性阻抗 | 第36页 |
| 3.2.3 脊波导的主模工作带宽 | 第36页 |
| 3.3 宽带空心波束天线的设计 | 第36-50页 |
| 3.3.1 宽带空心波束天线圆波导模式的选择 | 第37-39页 |
| 3.3.2 波导馈电部分的设计 | 第39-44页 |
| 3.3.3 波导空心波束天线总体分析 | 第44-50页 |
| 3.4 空心波束天线加工实物与测试 | 第50-53页 |
| 3.4.1 天线实物 | 第50-51页 |
| 3.4.2 天线的驻波比系数测试 | 第51-52页 |
| 3.4.3 天线的方向图测试 | 第52-5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4 宽带微带阵列空心波束天线的设计 | 第54-74页 |
| 4.1 微带天线的工作原理 | 第54-55页 |
| 4.2 微带天线宽带技术 | 第55-57页 |
| 4.3 圆贴片微带特性 | 第57-59页 |
| 4.3.1 圆贴片的辐射特性 | 第57-58页 |
| 4.3.2 圆贴片谐振频率 | 第58-59页 |
| 4.4 微带阵列空心波束天线的设计 | 第59-72页 |
| 4.4.1 阵列形成空心波束的原理 | 第59-60页 |
| 4.4.2 阵列单元结构分析 | 第60-64页 |
| 4.4.3 阵列单元间距分析 | 第64-66页 |
| 4.4.4 馈电网络的分析与设计 | 第66-68页 |
| 4.4.5 波导微带转换结构 | 第68-69页 |
| 4.4.6 天线的整体设计 | 第69-72页 |
| 4.5 两种天线相对口径效率与性能的对比 | 第72-73页 |
| 4.5.1 天线相对口径效率的对比 | 第72-73页 |
| 4.5.2 两种天线性能的对比 | 第7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5 结束语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