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木构架加固改造技术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7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木结构发展及其特性 | 第17-23页 |
1.2.1 木结构发展历史 | 第17-19页 |
1.2.2 木结构优缺点 | 第19-23页 |
1.3 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1.3.1 木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2 木结构抗震加固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云南民居特性 | 第27-32页 |
2.1 云南传统民居木构架特性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1.1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27页 |
2.1.2 多变的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2.1.3 丰富的多民族文化 | 第28页 |
2.2 云南传统民居木构架房屋分类及其特点 | 第28-30页 |
2.3 地震下云南传统民居木构架震害情况概述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民居木构架破坏形式分析 | 第32-49页 |
3.1 柱脚 | 第33-36页 |
3.1.1 柱脚形式及其性能 | 第33-34页 |
3.1.2 破坏形式及原因 | 第34-36页 |
3.2 节点 | 第36-39页 |
3.2.1 节点连接形式 | 第36-38页 |
3.2.2 节点破坏形式及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3.3 材料强度不足 | 第39-40页 |
3.3.1 木柱木梁 | 第39-40页 |
3.3.2 墙体 | 第40页 |
3.4 墙体破坏 | 第40-44页 |
3.4.1 墙体形式 | 第40-42页 |
3.4.2 震害类型 | 第42-43页 |
3.4.3 破坏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3.5 整体性缺陷 | 第44-45页 |
3.5.1 构造缺陷形式 | 第44-45页 |
3.5.2 破坏形式 | 第45页 |
3.6 屋架破坏形式及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3.7 场地及地基缺陷 | 第47-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民居木构架加固改造技术措施 | 第49-66页 |
4.1 柱脚加固及其实际中的应用 | 第50-53页 |
4.1.1 构造形式改造 | 第50-51页 |
4.1.2 钢筋加固改造 | 第51-52页 |
4.1.3 铁件加固 | 第52-53页 |
4.2 节点加固措施及其实际应用 | 第53-58页 |
4.2.1 铁件加固 | 第54-57页 |
4.2.2 木斜撑加固 | 第57-58页 |
4.2.3 替木加固 | 第58页 |
4.3 纵向连接 | 第58-59页 |
4.4 楼面、屋面支撑 | 第59-60页 |
4.5 木构架与墙体连接 | 第60-64页 |
4.5.1 砖墙与木柱连接 | 第60-62页 |
4.5.2 土墙与木柱连接 | 第62-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节点加固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66-94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试验内容及目的 | 第66页 |
5.3 设计试件与分组 | 第66-70页 |
5.3.1 试件参数及分组 | 第66-68页 |
5.3.2 试件制作 | 第68-70页 |
5.4 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70-71页 |
5.4.1 试验加载装置与措施 | 第70页 |
5.4.2 加载方案 | 第70-71页 |
5.4.3 测量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71页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94页 |
5.5.1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71-82页 |
5.5.2 结果分析 | 第82-92页 |
5.5.3 试验结论及加固建议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6.2 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