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FlaA及FlaA-C在宿主识别嗜肺军团菌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8-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7页
    1.1 军团菌简介第16-18页
        1.1.1 军团菌的发现第16页
        1.1.2 军团菌特点及分类第16页
        1.1.3 军团菌的环境分布第16-17页
        1.1.4 军团菌自然界生存史第17-18页
    1.2 军团菌的分子分型研究第18-20页
        1.2.1 军团菌分型鉴定第18-20页
    1.3 军团菌胞内生活史第20-25页
        1.3.1 军团菌复制小泡(LCV)的胞内过程第21-23页
        1.3.2 军团菌摄取和逃逸第23-25页
    1.4 军团菌Dot/Icm IV型分泌系统第25-26页
        1.4.1 Dot/Icm IV型系统简介第25页
        1.4.2 Dot/Icm IV型系统效应蛋白第25-26页
    1.5 嗜肺军团菌与先天免疫受体第26-30页
        1.5.1 Toll样受体与嗜肺军团菌第27-28页
        1.5.2 NOD样受体与嗜肺军团菌第28-29页
        1.5.3 RIG-Ⅰ样受体与嗜肺军团菌第29-30页
    1.6 嗜肺军团菌与炎症反应第30-38页
        1.6.1 嗜肺军团菌与NAIP5/NLRC4炎症体第31-34页
        1.6.2 hNAIP与嗜肺军团菌第34页
        1.6.3 NLRP3与嗜肺军团菌第34-35页
        1.6.4 Caspase-11 和非典型激活NLRP3炎症体与嗜肺军团菌第35页
        1.6.5 AIM2炎症体与嗜肺军团菌第35-36页
        1.6.6 嗜肺军团菌感染引起的其他免疫反应第36-37页
        1.6.7 嗜肺军团菌的凋亡抑制第37-38页
    1.7 嗜肺军团菌的鞭毛蛋白第38-44页
        1.7.1 军团菌鞭毛简介第38页
        1.7.2 嗜肺军团菌运动性的调控第38-40页
        1.7.3 FlaA基因调控与嗜肺军团菌毒力第40-42页
        1.7.4 鞭毛与细胞免疫第42-44页
    1.8 本论文选题意义第44-47页
第二章 澳门地区嗜肺军团菌的分布及其流行病学分析第47-64页
    2.1 引言第47页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7-50页
        2.2.1 主要试剂第47-48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48-49页
        2.2.3 实验引物第49-50页
        2.2.4 实验菌株第50页
    2.3 实验过程与方法第50-52页
        2.3.1 样品处理第50页
        2.3.2 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学鉴定第50-51页
        2.3.3 细菌脂肪酸鉴定与分型第51页
        2.3.4 细菌DNA提取及毒力基因检测第51-52页
        2.3.5 16S rRNA, mip和SBT基因分型第52页
    2.4 实验结果第52-60页
        2.4.1 环境中军团菌的分离和血清学鉴定第52-53页
        2.4.2 毒力基因检测第53-54页
        2.4.3 脂肪酸分型第54页
        2.4.4 16S rRNA分型结果第54-55页
        2.4.5 mip基因分型第55-56页
        2.4.6 SBT分型第56-60页
    2.5 讨论第60-62页
    2.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澳门地区嗜肺军团菌的耐药情况分析第64-70页
    3.1 引言第64页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第64页
        3.2.1 主要试剂第64页
        3.2.2 培养基第64页
        3.2.3 菌株来源第64页
    3.3 实验过程和方法第64-65页
        3.3.1 菌株复苏与培养第64-65页
        3.3.2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MIC)第65页
    3.4 实验结果第65-68页
    3.5 讨论第68-69页
    3.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嗜肺军团菌侵染不同细胞及其胞内增殖过程比较第70-89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1-74页
        4.2.1 菌株和质粒第71-72页
        4.2.2 细胞株及培养第72-73页
        4.2.3 实验引物第73页
        4.2.4 实验主要材料第73页
        4.2.5 实验仪器第73-74页
    4.3 实验流程与方法第74-79页
        4.3.1 敲除株Th的构建第74-77页
        4.3.2 菌株Th-gfp的构建第77页
        4.3.3 菌株Th-gfp生理变化第77-78页
        4.3.4 菌株Th-gfp的遗传稳定性评估第78页
        4.3.5 细菌对不同细胞株粘附率的比较第78-79页
        4.3.6 嗜肺军团菌胞内增殖过程观察第79页
    4.4 实验结果第79-86页
        4.4.1 菌株Th构建第79-80页
        4.4.2 菌株Th-gfp的构建第80-81页
        4.4.3 基因重组对菌株的影响及Th-gfp遗传稳定性评估第81-83页
        4.4.4 嗜肺军团菌Th-gfp对不同细胞的粘附力和侵袭力第83-84页
        4.4.5 嗜肺军团菌Th-gfp在不同细胞内的增殖曲线第84-85页
        4.4.6 嗜肺军团菌Th-gfp在不同细胞内增殖的形态学比较第85-86页
    4.5 讨论第86-87页
    4.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嗜肺军团菌感染对细胞转录组的影响第89-99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89-90页
        5.2.1 菌株和细胞第89页
        5.2.2 培养基第89-90页
        5.2.3 实验主要材料第90页
        5.2.4 实验仪器第90页
    5.3 实验流程和方法第90-92页
        5.3.1 实验流程第90-91页
        5.3.2 实验方法第91-92页
    5.4 实验结果第92-97页
        5.4.1 取样时间第92-93页
        5.4.2 利用GO和KEGG分析转录组数据第93-97页
    5.5 讨论第97页
    5.6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六章 flaA或flaA-C基因缺失对细菌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影响第99-108页
    6.1 引言第99页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99-101页
        6.2.1 菌株和质粒第99-100页
        6.2.2 细胞株及培养第100页
        6.2.3 实验引物第100-101页
        6.2.4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第101页
    6.3 实验流程和方法第101-102页
        6.3.1 敲除株LF和LC的构建第101页
        6.3.2 敲除回补株LR的构建第101-102页
        6.3.3 菌株LP、LF、LC和LR的生长曲线和胞内增殖曲线测定第102页
    6.4 实验结果第102-106页
        6.4.1 敲除株LF和LC构建第102-104页
        6.4.2 FlaA敲除回补株的构建第104-105页
        6.4.3 菌株LP、LF、LC和LR的生长曲线第105-106页
    6.5 讨论第106-107页
    6.6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七章 flaA或flaA-C基因缺失对宿主细胞受体识别的影响第108-123页
    7.1 引言第108页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08-109页
        7.2.1 菌株和细胞第108页
        7.2.2 培养基第108页
        7.2.3 实验主要材料第108页
        7.2.4 实验仪器第108-109页
    7.3 实验流程和方法第109页
        7.3.1 实验流程第109页
        7.3.2 实验方法第109页
    7.4 实验结果第109-120页
        7.4.1 LP、LF和LC感染后宿主细胞的转录组差异第109-110页
        7.4.2 利用GO和KEGG分析转录组数据第110-120页
    7.5 讨论第120-121页
    7.6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结论第123-124页
    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54页
附录 1第154-156页
附录 2第156-16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0-161页
致谢第161-162页
附件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黄素调控HMGB1表达及PPARγ共阻遏机制防治内毒素休克
下一篇:Ⅱ型胶原蛋白分子结构特征与免疫耐受特性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