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4.3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持 | 第19-23页 |
1.6.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6.2 相关理论支持 | 第21-23页 |
2 发展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2.1 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 | 第23页 |
2.2 机构照护的局限性 | 第23-24页 |
2.3 社区照护服务的优势 | 第24-26页 |
2.3.1 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照护服务成本 | 第24页 |
2.3.2 有地缘和亲缘优势,满足精神养老需求 | 第24页 |
2.3.3 减缓家庭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第24-26页 |
3 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 第26-32页 |
3.1 研究模型的构建 | 第26-28页 |
3.1.1 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的分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3.1.2 需求模型的构建 | 第27-28页 |
3.2 变量操作化与研究假设提出 | 第28-29页 |
3.2.1 变量操作化 | 第28页 |
3.2.2 研究假设提出 | 第28-29页 |
3.3 问卷设计及测评 | 第29页 |
3.4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第29-30页 |
3.5 样本特征的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4 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需求的现状描述与实证分析 | 第32-38页 |
4.1 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需求的现状描述 | 第32-34页 |
4.1.1 失能老人身体状况分析 | 第32-33页 |
4.1.2 失能老人对社区照护服务需求状况分析 | 第33-34页 |
4.2 失能老人对社区照护服务需求的相关分析 | 第34-37页 |
4.3 实证分析结果讨论 | 第37-38页 |
5 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现状与问题研究 | 第38-44页 |
5.1 社区照护服务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5.1.1 社区现有照护服务 | 第38页 |
5.1.2 社区照护服务及设施的知晓度和利用情况 | 第38-39页 |
5.2 社区照护服务的问题研究 | 第39-44页 |
5.2.1 社区照护服务定位缺乏针对性,作用有限 | 第39-40页 |
5.2.2 社区照护服务收费标准不统一,价位偏高 | 第40页 |
5.2.3 社区照护服务种类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40-41页 |
5.2.4 社区照护服务质量不高,专业人员缺乏 | 第41-42页 |
5.2.5 社区照护服务的及效性差,支持系统匮乏 | 第42页 |
5.2.6 失能老人养老观念保守,缺乏宣传引导 | 第42-43页 |
5.2.7 社区照护机构资金投入不足,筹集渠道单一 | 第43-44页 |
6 失能老人社区照护服务体系构建 | 第44-49页 |
6.1 服务内容层面 | 第44-46页 |
6.1.1 建构失能老人生活照料服务体系 | 第44-45页 |
6.1.2 建构失能老人医疗照护服务体系 | 第45页 |
6.1.3 建构失能老人康复护理服务体系 | 第45页 |
6.1.4 建构失能老人心理疏导服务体系 | 第45页 |
6.1.5 建构失能老人应急救助服务体系 | 第45-46页 |
6.2 支持保障层面 | 第46-48页 |
6.2.1 建构社区照护制度保障体系 | 第46页 |
6.2.2 建构社区照护资金筹集体系 | 第46-47页 |
6.2.3 建构社区照护人才保障体系 | 第47-48页 |
6.3 宣传引导层面 | 第48-49页 |
6.3.1 建构社区照护服务宣传体系 | 第48页 |
6.3.2 引导转变失能老人养老观念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