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对邻避冲突的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0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0-22页 |
第2章 邻避冲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22-28页 |
2.1 邻避冲突的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2.1.1 邻避冲突的涵义 | 第22-23页 |
2.1.2 邻避冲突的特征 | 第23-24页 |
2.1.3 邻避冲突的分类 | 第24-25页 |
2.2 邻避冲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5-26页 |
2.2.1 群体性事件 | 第25-26页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6页 |
2.3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第28-31页 |
3.1 邻避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3.1.1 主观原因 | 第28-29页 |
3.1.2 客观原因 | 第29-30页 |
3.2 邻避冲突的危害 | 第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我国政府应对邻避冲突的传统治理模式及困境 | 第31-35页 |
4.1 传统治理模式 | 第31-33页 |
4.1.1 决定—宣布模式 | 第31-32页 |
4.1.2 命令—控制模式 | 第32页 |
4.1.3 成本—收益模式 | 第32-33页 |
4.2 传统治理模式的困境 | 第33-34页 |
4.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邻避冲突中传统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5.1 治理邻避冲突的价值缺陷导致困境 | 第35-37页 |
5.1.1 价值偏离公共性 | 第35-36页 |
5.1.2 治理中产出和成本严重失衡 | 第36-37页 |
5.2 邻避冲突的相关利益主体缺乏风险和防范意识 | 第37-38页 |
5.2.1 相关邻避利益主体的风险认知差异明显 | 第37-38页 |
5.2.2 政府在邻避冲突前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 | 第38页 |
5.3 邻避冲突治理中的经济补偿和救济不足 | 第38-40页 |
5.3.1 公民权益的救济渠道不畅 | 第38-39页 |
5.3.2 利益补偿不足 | 第39-40页 |
5.4 邻避冲突治理中参与模式单一,信息公开不足 | 第40-42页 |
5.4.1 公民的参与不足 | 第40-41页 |
5.4.2 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参与不足 | 第41-42页 |
5.4.3 政府信息公开不足 | 第42页 |
5.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国外应对邻避冲突的案例及治理措施 | 第43-49页 |
6.1 国外治理邻避冲突的成功案例及治理经验 | 第43-45页 |
6.1.1 美国“拱心石XL”事件 | 第43页 |
6.1.2 日本新干线事件 | 第43-44页 |
6.1.3 成功的治理经验 | 第44-45页 |
6.2 国外治理邻避冲突的失败案例及原因 | 第45-47页 |
6.2.1 美国夏洛特事件 | 第45-46页 |
6.2.2 美国废弃物转化厂事件 | 第46页 |
6.2.3 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6.3 国外治理邻避冲突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48页 |
6.3.1 治理手段由单一到多样化 | 第47页 |
6.3.2 治理思路由个人利益到公众利益 | 第47-48页 |
6.3.3 治理模式由一元到多元参与 | 第48页 |
6.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7章 我国政府应对邻避冲突的治理措施 | 第49-61页 |
7.1 改善传统治理的价值取向,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 第49-52页 |
7.1.1 改善传统治理的价值取向 | 第49-51页 |
7.1.2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 第51-52页 |
7.2 加强风险识别和预防的治理意识 | 第52-54页 |
7.2.1 强化邻避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 第52-53页 |
7.2.2 完善邻避冲突的风险预警系统 | 第53-54页 |
7.3 建立以信息为本的治理模式 | 第54-57页 |
7.3.1 建立公民参与机制 | 第54-56页 |
7.3.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56-57页 |
7.4 完善治理的补偿和救济机制 | 第57-60页 |
7.4.1 完善公民的权益救济渠道 | 第57-58页 |
7.4.2 完善居民的利益补偿制度 | 第58-60页 |
7.5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1、结论 | 第61页 |
2、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