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发展农业导向下苏州产业发展型乡村发展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宏观背景: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3页
        1.1.2 中观背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是促使城乡关系均衡的重要抓手第13-14页
        1.1.3 微观背景:激发内生发展活力是苏州乡村建设发展的现实诉求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框架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第19-28页
    2.1 相关概念解读第19-20页
        2.1.1 乡村第19页
        2.1.2 现代农业第19-20页
        2.1.3 产业发展型乡村第20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第20-22页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第20-21页
        2.2.2 产城融合理论第21页
        2.2.3 比较优势理论第21页
        2.2.4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第21-22页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页
    2.3 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第22-28页
        2.3.1 国外乡村发展实践启示第22-25页
        2.3.2 国内乡村建设经验借鉴第25-27页
        2.3.3 经验总结第27-28页
第三章 苏州乡村产业发展认知第28-37页
    3.1 苏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第28-30页
        3.1.1 自然生态层面第28页
        3.1.2 社会经济层面第28-29页
        3.1.3 政策影响层面第29页
        3.1.4 历史文化层面第29-30页
    3.2 苏州乡村产业基本类型第30-31页
        3.2.1 第一产业主导的农业生产型乡村第30页
        3.2.2 第二产业主导的工业带动型乡村第30-31页
        3.2.3 第三产业主导的旅游发展型乡村第31页
    3.3 苏州乡村空间形态演变第31-34页
        3.3.1 苏州乡村建设历程第31-33页
        3.3.2 产业空间演变特征第33页
        3.3.3 产业空间发展趋势第33-34页
    3.4 苏州乡村产业发展困境第34-36页
        3.4.1 产业发展定位不清第34页
        3.4.2 农业用地利用零碎第34-35页
        3.4.3 环境资源损耗严重第35-36页
        3.4.4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第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发展农业导向下苏州产业发展型乡村现状解读第37-47页
    4.1 苏州乡村以发展农业为导向的时代需求第37-39页
        4.1.1 苏南乡村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第37页
        4.1.2 乡村风貌特色延续的内在要求第37-38页
        4.1.3 农民群体生存保障的现实诉求第38-39页
    4.2 农业发展参与主体及其利益关系分析第39-43页
        4.2.1 参与主体划分第39-40页
        4.2.2 利益博弈分析第40-42页
        4.2.3 合作开发模式第42-43页
    4.3 苏州乡村农业发展类型划分第43-45页
        4.3.1 分类重要性第43页
        4.3.2 基本发展类型第43-45页
    4.4 苏州乡村建设中的规划误区分析第45-46页
        4.4.1 规划目标片面化:忽视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第45页
        4.4.2 规划导向城市化:忽视乡村地域文化内涵第45页
        4.4.3 规划措施单一化:忽视乡村空间分类引导第45-46页
        4.4.4 规划内容程序化:忽视农民群体参与权力第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发展农业导向下苏州产业发展型乡村发展策略第47-57页
    5.1 发展基本原则第47-48页
        5.1.1 以人为本原则第47页
        5.1.2 因地制宜原则第47-48页
        5.1.3 多方参与原则第48页
    5.2 发展建设目标第48-49页
        5.2.1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第48页
        5.2.2 人居基础设施完善第48页
        5.2.3 突出地域产业特色第48-49页
        5.2.4 社会邻里关系融洽第49页
    5.3 总体发展思路第49-51页
        5.3.1 坚持农业农村融合式发展第49页
        5.3.2 实行建设主体阶段化参与第49-50页
        5.3.3 推行造血式乡村建设方式第50-51页
    5.4 乡村规划建设策略第51-54页
        5.4.1 发展定位—“以农为主、多元复合”的规划定位第51-52页
        5.4.2 总体布局—“生态适宜、产村相融”的发展格局第52-53页
        5.4.3 建设规划—“弹性利用、多边协同”的建设方法第53页
        5.4.4 专项研究—“立体发展、专项提升”的配套建设第53-54页
    5.5 农业发展保障机制第54-56页
        5.5.1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第54-55页
        5.5.2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第55页
        5.5.3 拓展农业产销渠道第55-56页
        5.5.4 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第56页
        5.5.5 构建法律保障体系第56页
    5.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发展农业导向下苏州产业发展型乡村的实践探索第57-69页
    6.1“传统农业优质型”—以吴中区甪直镇江湾村为例第57-60页
        6.1.1 乡村基础概况第57页
        6.1.2 农业发展特征第57-58页
        6.1.3 总体发展策略第58-59页
        6.1.4 现状发展问题第59页
        6.1.5 规划建设重点第59-60页
    6.2“规模经营拓展型”—以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为例第60-64页
        6.2.1 乡村基础概况第60页
        6.2.2 农业发展特征第60-61页
        6.2.3 总体发展策略第61-62页
        6.2.4 现状发展问题第62-63页
        6.2.5 规划建设重点第63-64页
    6.3“特色农业发展型”—以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为例第64-68页
        6.3.1 乡村基础概况第64页
        6.3.2 农业发展特征第64-65页
        6.3.3 总体发展策略第65-66页
        6.3.4 现状发展问题第66-67页
        6.3.5 规划建设重点第67-68页
    6.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7.1 主要结论第69页
    7.2 研究创新点第69-70页
    7.3 存在不足及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图表目录第76-78页
致谢第78-80页
附录第80-82页
作者简介第82页
    一、基本情况第82页
    二、教育背景第82页
    三、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82页
    四、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第82页
    五、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州工业园区居住邻里公共服务设施调查与评价研究
下一篇:加砂泡沫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