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宏观背景: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3页 |
1.1.2 中观背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是促使城乡关系均衡的重要抓手 | 第13-14页 |
1.1.3 微观背景:激发内生发展活力是苏州乡村建设发展的现实诉求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9-28页 |
2.1 相关概念解读 | 第19-20页 |
2.1.1 乡村 | 第19页 |
2.1.2 现代农业 | 第19-20页 |
2.1.3 产业发展型乡村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第20-22页 |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产城融合理论 | 第21页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1页 |
2.2.4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第21-22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3 国内外相关实践研究 | 第22-28页 |
2.3.1 国外乡村发展实践启示 | 第22-25页 |
2.3.2 国内乡村建设经验借鉴 | 第25-27页 |
2.3.3 经验总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苏州乡村产业发展认知 | 第28-37页 |
3.1 苏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 第28-30页 |
3.1.1 自然生态层面 | 第28页 |
3.1.2 社会经济层面 | 第28-29页 |
3.1.3 政策影响层面 | 第29页 |
3.1.4 历史文化层面 | 第29-30页 |
3.2 苏州乡村产业基本类型 | 第30-31页 |
3.2.1 第一产业主导的农业生产型乡村 | 第30页 |
3.2.2 第二产业主导的工业带动型乡村 | 第30-31页 |
3.2.3 第三产业主导的旅游发展型乡村 | 第31页 |
3.3 苏州乡村空间形态演变 | 第31-34页 |
3.3.1 苏州乡村建设历程 | 第31-33页 |
3.3.2 产业空间演变特征 | 第33页 |
3.3.3 产业空间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3.4 苏州乡村产业发展困境 | 第34-36页 |
3.4.1 产业发展定位不清 | 第34页 |
3.4.2 农业用地利用零碎 | 第34-35页 |
3.4.3 环境资源损耗严重 | 第35-36页 |
3.4.4 地域文化特色缺失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发展农业导向下苏州产业发展型乡村现状解读 | 第37-47页 |
4.1 苏州乡村以发展农业为导向的时代需求 | 第37-39页 |
4.1.1 苏南乡村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37页 |
4.1.2 乡村风貌特色延续的内在要求 | 第37-38页 |
4.1.3 农民群体生存保障的现实诉求 | 第38-39页 |
4.2 农业发展参与主体及其利益关系分析 | 第39-43页 |
4.2.1 参与主体划分 | 第39-40页 |
4.2.2 利益博弈分析 | 第40-42页 |
4.2.3 合作开发模式 | 第42-43页 |
4.3 苏州乡村农业发展类型划分 | 第43-45页 |
4.3.1 分类重要性 | 第43页 |
4.3.2 基本发展类型 | 第43-45页 |
4.4 苏州乡村建设中的规划误区分析 | 第45-46页 |
4.4.1 规划目标片面化:忽视农业生产基本要素 | 第45页 |
4.4.2 规划导向城市化:忽视乡村地域文化内涵 | 第45页 |
4.4.3 规划措施单一化:忽视乡村空间分类引导 | 第45-46页 |
4.4.4 规划内容程序化:忽视农民群体参与权力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发展农业导向下苏州产业发展型乡村发展策略 | 第47-57页 |
5.1 发展基本原则 | 第47-48页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7页 |
5.1.2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7-48页 |
5.1.3 多方参与原则 | 第48页 |
5.2 发展建设目标 | 第48-49页 |
5.2.1 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 第48页 |
5.2.2 人居基础设施完善 | 第48页 |
5.2.3 突出地域产业特色 | 第48-49页 |
5.2.4 社会邻里关系融洽 | 第49页 |
5.3 总体发展思路 | 第49-51页 |
5.3.1 坚持农业农村融合式发展 | 第49页 |
5.3.2 实行建设主体阶段化参与 | 第49-50页 |
5.3.3 推行造血式乡村建设方式 | 第50-51页 |
5.4 乡村规划建设策略 | 第51-54页 |
5.4.1 发展定位—“以农为主、多元复合”的规划定位 | 第51-52页 |
5.4.2 总体布局—“生态适宜、产村相融”的发展格局 | 第52-53页 |
5.4.3 建设规划—“弹性利用、多边协同”的建设方法 | 第53页 |
5.4.4 专项研究—“立体发展、专项提升”的配套建设 | 第53-54页 |
5.5 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 第54-56页 |
5.5.1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 第54-55页 |
5.5.2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 第55页 |
5.5.3 拓展农业产销渠道 | 第55-56页 |
5.5.4 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 第56页 |
5.5.5 构建法律保障体系 | 第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发展农业导向下苏州产业发展型乡村的实践探索 | 第57-69页 |
6.1“传统农业优质型”—以吴中区甪直镇江湾村为例 | 第57-60页 |
6.1.1 乡村基础概况 | 第57页 |
6.1.2 农业发展特征 | 第57-58页 |
6.1.3 总体发展策略 | 第58-59页 |
6.1.4 现状发展问题 | 第59页 |
6.1.5 规划建设重点 | 第59-60页 |
6.2“规模经营拓展型”—以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为例 | 第60-64页 |
6.2.1 乡村基础概况 | 第60页 |
6.2.2 农业发展特征 | 第60-61页 |
6.2.3 总体发展策略 | 第61-62页 |
6.2.4 现状发展问题 | 第62-63页 |
6.2.5 规划建设重点 | 第63-64页 |
6.3“特色农业发展型”—以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为例 | 第64-68页 |
6.3.1 乡村基础概况 | 第64页 |
6.3.2 农业发展特征 | 第64-65页 |
6.3.3 总体发展策略 | 第65-66页 |
6.3.4 现状发展问题 | 第66-67页 |
6.3.5 规划建设重点 | 第67-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69-70页 |
7.3 存在不足及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图表目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
一、基本情况 | 第82页 |
二、教育背景 | 第82页 |
三、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页 |
四、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 | 第82页 |
五、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