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取代聚苯胺功能材料及二茂铁基苯胺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42页
    1.1 导电高分子简介第12页
    1.2 聚苯胺的结构第12-13页
    1.3 聚苯胺的性质第13-16页
        1.3.1 导电性第13-15页
        1.3.2 电致变色特性第15页
        1.3.3 非线性光学特性第15页
        1.3.4 微波吸收特性第15-16页
        1.3.5 磁学特性第16页
        1.3.6 力学性能第16页
    1.4 聚苯胺微纳米结构的制备第16-24页
        1.4.1 零维结构第17-18页
        1.4.2 一维结构第18-21页
        1.4.3 二维结构第21-23页
        1.4.4 多维超分子结构第23-24页
    1.5 聚苯胺的改性研究进展第24-29页
        1.5.1 乳液聚合和胶体分散体系第25页
        1.5.2 取代的聚苯胺第25-29页
    1.6 二茂铁基苯胺类衍生物第29-34页
        1.6.1 二茂铁基苯胺化合物第29-30页
        1.6.2 二茂铁基席夫碱化合物第30-31页
        1.6.3 二茂铁基酰胺类化合物第31-34页
    1.7 含二茂铁的聚苯胺材料第34-38页
        1.7.1 二茂铁掺杂的聚苯胺材料第34-35页
        1.7.2 聚(二茂铁-苯胺)类材料第35-38页
    1.8 导电聚苯胺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第38-39页
        1.8.1 二次电池第38-39页
        1.8.2 电磁屏蔽材料第39页
        1.8.3 电致变色材料第39页
        1.8.4 传感器第39页
    1.9 论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第39-42页
        1.9.1 论文的选题意义第39-40页
        1.9.2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40页
        1.9.3 论文创新点第40-42页
第二章 新型氧化剂制备取代聚苯胺微/纳米材料第42-69页
    2.1 前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5页
        2.2.1 试剂第43页
        2.2.2 仪器设备第43-44页
        2.2.3 钴钼酸铵(CoMo_6)的合成第44页
        2.2.4 微纳米结构聚邻甲苯胺(POT)和聚邻甲氧苯胺(POMA)的制备第44页
        2.2.5 主要测试与表征第44-45页
    2.3 聚邻甲苯胺/聚邻甲氧苯胺的形貌表征第45-50页
        2.3.1 单体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第45-46页
        2.3.2 氧化剂CoMo_6的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第46-47页
        2.3.3 反应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第47-48页
        2.3.4 酸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第48-50页
        2.3.5 表面活性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第50页
    2.4 聚邻甲苯胺/聚邻甲氧苯胺的结构表征第50-58页
        2.4.1 聚邻甲苯胺/聚邻甲氧苯胺的红外光谱第50-52页
        2.4.2 聚邻甲苯胺/聚邻甲氧苯胺的紫外光谱第52-53页
        2.4.3 聚邻甲苯胺/聚邻甲氧苯胺的核磁共振谱图第53-56页
        2.4.4 聚邻甲苯胺和聚邻甲氧苯胺的元素组成分析第56-57页
        2.4.5 聚邻甲苯胺和聚邻甲氧苯胺的XRD图第57-58页
    2.5 片状聚邻甲苯胺和聚邻甲氧苯胺的形成机制第58-59页
    2.6 COMO_6氧化机理的研究第59-61页
    2.7 聚邻甲苯胺和聚邻甲氧苯胺的性能表征第61-67页
        2.7.1 聚邻甲苯胺和聚邻甲氧苯胺的热稳定性第61-63页
        2.7.2 聚邻甲苯胺和聚邻甲氧苯胺的荧光光谱第63-65页
        2.7.3 聚邻甲苯胺和聚邻甲氧苯胺的电性能第65-67页
    2.8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三章 含二茂铁基苯胺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9-97页
    3.1 前言第69-70页
    3.2 实验部分第70-75页
        3.2.1 试剂与精制方法第70-71页
        3.2.2 所用原料和目标产物命名第71-72页
        3.2.3 主要测试与表征第72-73页
        3.2.4 化合物的合成第73-75页
    3.3 化合物的分析与结构表征第75-86页
        3.3.1 原料 1,1'-双(1-甲氧羰基-1,1-二甲基-乙基)二茂铁(BMCEFc)的分析第75-80页
        3.3.2 目标化合物 1'-甲氧羰基1(N-二苯胺基)酰胺-1,1'-双(1,1-二甲基-乙基)二茂铁(MCAABEFc)的分析第80-83页
        3.3.3 目标化合物 1,1'-双[1-(N-二苯胺基)-酰胺-1,1-二甲基-乙基]二茂铁(BAAEFc)的分析第83-86页
    3.4 目标化合物(MCAABEFC/BAAEFC)的性能研究第86-95页
        3.4.1 化合物的光学性质第86-88页
        3.4.2 目标化合物对H_2PO_4~-的荧光响应第88-92页
        3.4.3 目标化合物对H_2PO_4~-的电化学响应第92-94页
        3.4.4 目标化合物的热性能第94-95页
    3.5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97-99页
    4.1 论文的总结第97-98页
    4.2 工作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7页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和待发表论文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金属催化导向基诱导的C-C成键反应研究
下一篇:含糖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