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4 创新点 | 第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1.3.1 国内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2 国外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 | 第18-20页 |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城市游憩空间理论系统 | 第23-3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2.1.1 休闲、游憩和游憩空间 | 第23-24页 |
2.1.2 滨海城市、滨海城市游憩空间 | 第24-25页 |
2.1.3 空间协同 | 第25页 |
2.2 游憩空间需求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2.3 城市空间类型划分与结构模式 | 第26-29页 |
2.3.1 城市空间类型划分 | 第27-28页 |
2.3.2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第28-29页 |
2.4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9-34页 |
2.4.1 空间句法理论 | 第29-32页 |
2.4.2 协同论 | 第32-33页 |
2.4.3 游憩系统相关理论 | 第33页 |
2.4.4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概况与区域调研 | 第35-65页 |
3.1 烟台市游憩环境概况 | 第35-39页 |
3.1.1 自然地理情况 | 第35-36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36-38页 |
3.1.3 滨海游憩空间结构概况 | 第38-39页 |
3.2 研究区域和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39-41页 |
3.2.1 调查目的 | 第39-40页 |
3.2.2 调查步骤 | 第40-41页 |
3.2.3 调查过程 | 第41页 |
3.3 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结构区域选取与划分 | 第41-47页 |
3.3.1 A线:金色海岸——滨海沙滩风情展示 | 第42-43页 |
3.3.2 B线:灰色海岸——滨海港口 | 第43-44页 |
3.3.3 C线:红色海岸——滨海特色历史空间 | 第44-46页 |
3.3.4 D线:绿色海岸——生态、文化、科技中心 | 第46-47页 |
3.4 烟台滨海游憩空间供给现状调研分析 | 第47-53页 |
3.4.1 烟台滨海游憩空间交通区位分析 | 第47-49页 |
3.4.2 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类型调研分析 | 第49-52页 |
3.4.3 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分布 | 第52-53页 |
3.5 烟台滨海游憩的需求现状调研分析 | 第53-63页 |
3.5.1 游憩者出游方式及游频率等行为特征 | 第54-56页 |
3.5.2 游憩偏好及游憩场所的选择 | 第56-58页 |
3.5.3 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满意度 | 第58-59页 |
3.5.4 空间网络调查问卷设计说明与统计图表 | 第59-63页 |
3.5.5 滨海游憩空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 第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结构协同性分析 | 第65-95页 |
4.1 空间句法模型构建 | 第66-68页 |
4.1.1 资料与数据库的建立 | 第66-67页 |
4.1.2 空间句法模型的构建 | 第67-68页 |
4.2 宏观层面: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分析 | 第68-72页 |
4.2.1 滨海区域与主城区的关联度分析 | 第68-69页 |
4.2.2 滨海区域交通与城市空间适应性分析 | 第69-71页 |
4.2.3 滨海区域不同功能类型与城市布局的耦合性分析 | 第71-72页 |
4.3 中观层面:烟台市滨海岸线游憩空间结构分析 | 第72-80页 |
4.3.1 滨海游憩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 第72-77页 |
4.3.2 结构模式与特征分析 | 第77-79页 |
4.3.3 滨海游憩资源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分析 | 第79-80页 |
4.4 微观层面: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组团结构分析 | 第80-93页 |
4.4.1 滨海A线、B线、C线、D线结构的句法分析 | 第80-91页 |
4.4.2 滨海游憩空间A、B、C、D四线之间关联度分析 | 第91-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5章 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的问题及协同性优化策略 | 第95-117页 |
5.1 基于烟台游憩空间调研与结构分析发现的问题 | 第95-97页 |
5.1.1 游憩空间布局不合理 | 第95-96页 |
5.1.2 游憩空间之间关联性差 | 第96-97页 |
5.1.3 游憩空间供给与游憩需求不协调 | 第97页 |
5.1.4 交通系统建设不完善 | 第97页 |
5.2 宏观:滨海游憩区域与城市整体结构融合 | 第97-101页 |
5.2.1 构建“一带三轴”的空间结构体系 | 第97-99页 |
5.2.2 完善主城区与滨海区域游憩空间结构布局体系 | 第99-101页 |
5.3 中观:滨海游憩区域内部结构协同 | 第101-107页 |
5.3.1 基于实地调研的滨海游憩空间结构优化 | 第101-103页 |
5.3.2 基于空间句法规划方法的完善意见 | 第103-104页 |
5.3.3 规划高效合理的交通体系 | 第104-106页 |
5.3.4 优化分区组团的游憩功能 | 第106-107页 |
5.4 微观: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组团特色营造 | 第107-112页 |
5.4.1 A线特色沙滩空间的营造 | 第107-108页 |
5.4.2 B线城市天然门户功能加强与转型 | 第108-109页 |
5.4.3 C线历史建筑与加建部分共生 | 第109-110页 |
5.4.4 D线新城市中心滨海空间营造 | 第110页 |
5.4.5 充分开发滨海开放空间 | 第110-112页 |
5.5 对滨海城市游憩空间构建的思考 | 第112-11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6.1 结论 | 第11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附录一 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环境行为调查问卷(场景部分) | 第123-124页 |
附录二 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网络调查问卷(扩展区域部分) | 第124-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