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6页 |
1.1 中国地方黄牛品种介绍 | 第15-17页 |
1.1.1 秦川牛 | 第15页 |
1.1.2 鲁西黄牛 | 第15-16页 |
1.1.3 南阳黄牛 | 第16页 |
1.1.4 郏县红牛 | 第16-17页 |
1.2 动物育种策略 | 第17-20页 |
1.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 | 第17-18页 |
1.2.2 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RAPD) | 第18-19页 |
1.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 | 第19页 |
1.2.4 微卫星多态性标记(SSR) | 第19页 |
1.2.5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 | 第19-20页 |
1.3 分子遗传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1 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1页 |
1.3.2 构建动物遗传图谱 | 第21页 |
1.3.3 个体识别及亲缘关系的鉴定 | 第21-22页 |
1.4 PPARα、PPARβ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1 PPARα基因的结构特征及组织分布 | 第22-23页 |
1.4.2 PPARα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23-24页 |
1.4.3 PPARβ基因的结构特征及组织分布 | 第24页 |
1.4.4 PPARβ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24-25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26页 |
2.1.2 生长数据 | 第26-27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1.4 试验中常用试剂 | 第27-2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8-34页 |
2.2.1 牛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页 |
2.2.2 提取的DNA质量检测 | 第28页 |
2.2.3 DNA池的构建 | 第28页 |
2.2.4 引物设计 | 第28-32页 |
2.2.5 PCR扩增 | 第32页 |
2.2.6 PCR-RFLP反应及测序 | 第32-34页 |
2.3 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2.3.1 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34页 |
2.3.2 遗传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统计模型 | 第34-35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75页 |
3.1 牛PPARα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及与牛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5-53页 |
3.1.1 牛PPARα基因DNA池扩增后的测序结果 | 第35页 |
3.1.2 牛PPARα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突变区域的PCR扩增 | 第35-36页 |
3.1.3 牛PPARα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PCR-RFLP分析 | 第36-39页 |
3.1.4 牛PPARα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第39-42页 |
3.1.5 牛PPARα基因三个多态位点与牛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2-51页 |
3.1.6 牛PPARα基因三个位点间的组合效应与牛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1-53页 |
3.2 牛PPARβ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及与牛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53-72页 |
3.2.1 牛PPARβ基因DNA池扩增后的测序结果 | 第53页 |
3.2.2 牛PPARβ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突变区域的PCR扩增 | 第53-54页 |
3.2.3 牛PPARβ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PCR-RFLP分析 | 第54-57页 |
3.2.4 牛PPARβ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第57-60页 |
3.2.5 牛PPARβ基因三个多态位点与牛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60-70页 |
3.2.6 牛PPARβ基因三个位点间的组合效应与牛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70-72页 |
3.3 牛PPARα、PPARβ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 | 第72-75页 |
3.3.1 牛PPARα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72页 |
3.3.2 牛PPARα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单倍型分析 | 第72-73页 |
3.3.3 牛PPARβ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73页 |
3.3.4 牛PPARβ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单倍型分析 | 第73-75页 |
第4章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5-88页 |
4.1 牛PPARα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5-81页 |
4.1.1 牛PPARα基因结构的基本信息 | 第75页 |
4.1.2 PPARα氨基酸的基本分析 | 第75-76页 |
4.1.3 PPARα蛋白的疏水结构 | 第76页 |
4.1.4 PPARα蛋白的二级结构 | 第76-78页 |
4.1.5 PPARα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 | 第78页 |
4.1.6 PPARα蛋白的糖基化位点分析 | 第78-79页 |
4.1.7 PPARα蛋白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分析 | 第79-80页 |
4.1.8 PPARα蛋白Domin分析 | 第80-81页 |
4.1.9 亚细胞定位 | 第81页 |
4.2 牛PPARβ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1-88页 |
4.2.1 牛PPARβ基因结构的基本信息 | 第81页 |
4.2.2 PPARβ氨基酸的基本分析 | 第81-82页 |
4.2.3 PPARβ蛋白的疏水结构 | 第82页 |
4.2.4 PPARβ蛋白的二级结构 | 第82-84页 |
4.2.5 PPARβ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 | 第84页 |
4.2.6 PPARβ蛋白的糖基化位点分析 | 第84-85页 |
4.2.7 PPARβ蛋白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分析 | 第85-86页 |
4.2.8 PPARβ蛋白Domin分析 | 第86-87页 |
4.2.9 亚细胞定位 | 第87-88页 |
第5章 讨论 | 第88-91页 |
5.1 牛PPARα基因SNPs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8-89页 |
5.2 牛PPARβ基因SNPs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9-9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4页 |